宝钢以“环境经营”为战略,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钢渣从源头到最终用户的全流程管控模式,对钢渣处理工艺、运输物流、过程监管及环境污染防治等进行全面提升和整治,在减少钢渣排放和控制钢渣污染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钢渣作为一种高温冶金排放物及次生资源,具有高温、量大、种类多、成份复杂、流动性差别大、性能不稳定等特点,因而钢渣处理工艺与技术及过程环境污染控制一直是业内的一道难题,也是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钢渣源头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提高钢渣返生产利用率,有效减少处理过程污染及固废排放。
钢渣主要包含转炉和电炉渣、铁水渣及铸余渣两大类。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宝钢确立了转炉和电炉渣采用滚筒法工艺处理、铁水及铸余渣采用浸泡—格栅的一体化处理工艺路线,对原有的渣处理设施分阶段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逐步形成了先进的钢渣清洁生产工艺。
滚筒法具有清洁环保及资源化等优势,可实现渣不落地,清洁又环保。滚筒渣颗粒细小且均匀,渣钢剥离良好,可直接磁选,成品渣稳定性较好,为后续资源再生利用创造了条件。宝钢继电炉钢渣滚筒法工艺改造完成后,二炼钢钢渣滚筒法改造项目也陆续投运。今年将完成包括一炼钢在内的滚筒渣处理改造。届时,将从钢渣处理源头实现大部分转炉钢渣“渣不落地”的生产模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不仅如此,宝钢滚筒渣处理技术经过不断优化和创新,现已在马钢及韩国浦项、印度京德勒西南钢铁(JSW)等国内外大中型钢厂推广应用,并获得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宝钢还从源头上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利用冶金渣混凝土格栅制品与残钢在高温条件下的相容性等特性,研究完成了从格栅预置渣罐—液态授渣融合—分隔分离—自然解体的在线处理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铁水渣及铸余渣采用传统工艺处理技术碰到的扬尘等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一、二炼钢落锤渣处理工艺改造已经全部完成,宝钢铁水及铸余渣处理工艺和技术得到全面提升,环境污染情况大为改善。
近年来,宝钢不断加大钢渣返生产利用力度,逐步形成了钢渣返烧结、炼钢及钢渣制作渣处理格栅等返生产利用工艺及技术,从源头上减少了钢渣的排放。截至目前,宝钢先后开发了渣铁、渣钢直接返转炉和烧结利用;泥饼、除尘灰被加工成生铁替代废钢;转炉D渣、铸余渣、脱碳渣等按一定比例配置后替代炼钢辅料;不含铁的石灰、轻烧白云石及辅原料除尘灰,分类回收加工后,分别用于烧结、炼钢当作辅料等固废返生产利用技术,钢渣返生产利用率超过30%,为降低原、辅料消耗,减少固废排放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钢渣物流运输实行全过程环境管控,基本实现从钢渣出厂直接到最终用户,做到不中转、不落地。
近年来,宝钢按照“环境经营”战略的要求,对钢渣的物流运输过程实行严格管控,确保钢渣尾渣直接到最终用户,不在上海及宝山地区中转落地。对使用单位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及加强过程环境监管,减少了过程环境污染。
为此,宝钢建设了钢渣专用码头,宝钢发展公司通过对内河自有码头进行改造和扩展,实现钢渣通过自有外运,规范运输过程的管理。中冶宝钢对钢渣循环经济园的自有码头进行扩建改造,满足了钢渣通过自有码头外运的需求。钢渣运输车辆全部加装GPS定位装置,实行全程定位监管,规范钢渣销售流向,防止倒卖及造成二次污染。对外运船只进行全物流跟踪管控,派专人对发运整个过程进行实地跟踪拍摄取证。对厂内运输路线进行重新优化调整,对不符合环境污染控制要求的车辆进行报废更新,对钢渣运输车辆加装防洒落装置等污染控制措施。
集中整治原有钢渣堆场,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宝钢自投产以来钢渣尾渣在宝山地区的堆场已经发展到数十个,造成周边地区环境污染。2008年起,上海市及宝山区环保局经过联合调查,确定宝山地区4个镇42家主要钢渣堆场为整治对象。
宝钢股份、宝钢发展及中冶宝钢等积极配合,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制订了整治方案及管理流程,建立堆场环境整治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联合检查和推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截至去年底,钢渣在宝山地区不落地的要求基本得以落实,钢渣堆场减少。在42家钢渣等固废堆场中,32家公司业务已经更换,场地也已清理,7家钢渣堆场停止进渣,正在逐步消化原有的钢渣尾渣,3家经环境整治及报政府同意后业务保留,钢渣堆场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今后,随着宝钢滩涂区域固废场搬迁、宝钢发展钢渣产业计划书及中冶宝钢钢渣循环经济园等相关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宝钢的钢渣过程环境污染控制必将取得更大进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