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分析:中国可能把稀土作为一个“敲打其他国家的武器”
英国路透社援引专家的分析称,无论(禁令)是真是假,这都显示中国愿意把稀土供应作为一个“敲打其他国家的武器”,以此制约他们的行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稀土已成为中国和西方一个新的争端。而且冲突可能升级。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对重要矿产品市场的控制使得美国军事理论家和政策制定者等开始担忧,他们担心对智能手机和智能炸弹等2l世纪高科技有重要作用的原材料会遭遇供应限制。” 报道还说,这“可能会导致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反对中国运用其全球贸易影响力来解决双边政治争端”。
韩国《中央日报》25日报道称:“中国试图把稀土资源武器化的举动不仅令韩国政府,也令产业界大为紧张。” 报道说,随着中国采取限制稀有金属出口的“资源武器化”战略,韩国产业界火烧眉毛。因为随着韩国高端产业比例增加,稀土资源需求扩大,而且大部分依赖进口。
专家分析:中国旨在增强稀土市场控制权的举措接二连三
看来,我国政府已经把我们占有资源和产能优势的稀土作为争取国际市场定价权的突破口了,从南到北,旨在增强稀土市场控制权的举措接二连三:在北方,内蒙古自治区正式下文,明确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营全自治区稀土战略资源;在南方,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产地15市则共同签署了《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在中央,商务部委托五矿商会于13日召集各主要稀土企业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明年的稀土出口工作安排,2007年以来一路减少的稀土出口配额可能进一步缩减……
是的,我们早该在稀土领域动手了。在这个产业,我们是储量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一,2009年我国稀土产量12.48万吨,占全世界95%以上,其它主要生产国俄罗斯、美国、印度产量分别只有2470吨、1700吨和50吨,即使不考虑稀土的战略价值,以如此优势而未能掌握定价权,这是不可容忍的。而且,中国以全球31%的储量供应95%以上的需求,我们的资源能够支持多久?毕竟全世界已探明稀土储量只有8800万吨,而80年代提出的矿产资源开发“有水快流”方针只不过暴露了倡导者的肤浅轻率而已。为此,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出口配额等等措施都是必要的,但要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首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然后还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而我们采取的措施力度分寸又需拿捏得当。
中国资源禀赋并不丰饶,又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假如为了满足别国、而且是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竞争对手的国家的需求而过快耗尽本国珍贵的战略资源储量,万一战争风险降临,中国将如何求生?须知,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遭受严密的贸易封锁,封锁者正是今天向世贸组织起诉指责我们限制资源出口的美欧国家,为了封锁中国,中央情报局把指挥台湾当局海军拦截、抢劫对大陆贸易商船的联络站一直设到离福建省会福州仅30公里的白犬岛,直到1958年,当解放军在海空战场取得攻占一江山岛等一系列胜利后,才被迫撤离;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才取消对华全面贸易封锁。(商务部研究人士梅新育)
网友声音:中国完全有必要将稀土作为对付日本杀手锏
稀土问题现在似乎已成为中日关系中难以解开的纠结。今年8月下旬,日本派出总数多达120人的代表团来华,参加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像第二次对话一样,日本再一次将稀土列入对话议题。日本外务省新闻发言人表示,日方关注限制稀土出口,是因为这不但影响到日本经济,也有世界影响。会前,日本官方也多次呼吁,中国应该扩大、而非限制稀土资源出口。
过去,中国出售稀有资源给日本,让他们得到了不少利益。现在,中国禁止或减少这些资源出口,他们强烈反对是必然的,也是预料之中的。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考虑到环境问题以及日本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中国稀土资源保护政策短期内不会妥协。中国减少稀土出口,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根源上保护稀土资源,二是控制中国出产的稀土在国际上的定价话语权。
中国完全有必要将稀土作为对付日本的杀手锏。今后,日本在领土或其它问题上挑战中国核心利益时,中国即可停止对日稀土出口,这应被视作是一种正当的措施。如果双方没有可信赖的关系,甚至对方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中国还有义务将稀土出口给他们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并不是很多商品都是可以买卖的,日本同样对自己的很多高科技产品进行屏蔽,他们公开声明禁止向中国出售这类产品,宁可出现日中贸易逆差也不卖给中国。日本的这一做法,很值得中国在稀土出口贸易上加以借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