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双“微”演义:微博微信均经历内乱与商业化难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1/2013 19:55:10   来源:IT时代周刊

未标题-4.jpg

  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前者引导舆论,号令天下;后者含玉而生,坐拥3亿用户。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日,微博、微信的擦枪走火不可避免,一场精彩的双微演义已经拉开帷幕……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微博里,我微信里,我的QQ里……”聊着聊着,杨婷婷竟然唱了起来。

  在国贸旁边的一个咖啡馆里,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做文员的杨婷婷掏出Pad,连上无线网,先在微信上给朋友留了几句言,等待回复的间隙,她又刷了刷新浪微博,转发了一条冷笑话。

  “其实上班的时候总要刷微博,这习惯有一年了,领导因此跟我开玩笑说我不干正事;微信嘛,我装了半年,起初是因为那个语音漂流瓶的功能挺好玩,后来意识到这是一款非常便捷的语音工具,就像发短信似的,但比短信便捷、便宜……”

  杨婷婷说:“综合对比,这两款软件对我来说都挺有用。微博是我的眼睛,我用它来看人、看事、看天下;微信是我的耳朵和嘴巴,我用它来与朋友进行联络,既提高沟通效率,又节省了不少时间和银子。”

  从杨婷婷可以看出,微博和微信已经融入百姓生活。

  新浪微博打拼三年,如今对舆论引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名人、草根在微博上唇枪舌剑、号令天下,好不热闹;微信“含玉而生”,背靠腾讯,仅用两年时间,就已让新浪高层坐立不安。知名媒体人余德认为,二者之间必有一战,微信胜则得天下,微博胜则夺天下。

  微博、微信,已成对峙之势。

  时势造英雄

  “微博掌门”彭少彬初次听说新浪要做微博还是在2009年5月的“成都会议”上,管理层注意到在2009年爆炸式增长的Twitter,其媒体性与新浪基因相符,如果做一款类似于Twitter的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浪自身的优势。

  两个月后,新浪CEO曹国伟就决定开发微博,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迅速上线。为了配合微博运营,曹国伟专门设立微博事业部,彭少彬被提任该部门总经理,杜红负责的运营团队和王高飞负责的无线事业部积极配合彭少彬工作。

  上线16个月,新浪微博用户突破1亿人;2011年6月达到2亿。正是在用户数量一路高歌猛进的带动下,新浪股价也从2009年下半年的40美元登顶2011年的135美元。到2012年11月16日,新浪财报公布微博用户已达4亿。

  “这个小小的平台,联系着大大的世界”,新浪微博成为不同阶层、背景的人表达想法,互相沟通的场所。在上线初期,依靠从博客转移过来的明星用户,新浪微博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了大量人气,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媒体运营优势,新浪微博在“社会化媒体”的道路上玩得风生水起。鉴于此,曹国伟也底气十足地宣布,新浪正从一家传统的媒体网站,向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转变。

  然而微博的“野蛮”生长,惊醒了另一个沉睡的巨人。

  在新浪微博用户迅速增长的2011年1月,广州南方通信大厦6楼,腾讯的“秘密武器”——微信,悄然上线。被誉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也是Foxmail的开发者,2005年他加盟腾讯,蛰伏五年之后,他的名字和微信一起出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有腾讯这座巨大的靠山,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前期的工作就是将微信和腾讯其他产品进行对接,QQ、腾讯微博、QQ邮箱先后与微信互通,让本来相对独立的产品成为了一个以微信为中心的私有信息数据中心,而微信的离线消息、重要邮件推送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后,张小龙开始扩大微信的版图。他的想法是,市场变化太快,移动互联网不会给人太多时间做长期调研,必须快速作出决定。从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的研发,到微信4.0版本的发布,腾讯在微信业务上的布局飞速扩张,一个新功能从有创意到上线,一般只需要一个星期,漂流瓶、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语音群聊、视频聊天等功能先后被置入。

  2013年1月21日,微信迎来两周岁生日之际,用户突破3亿人,连李开复也承认,“微信已经成为互联网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款新软件”。对于微信暴红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最基本的,是微信有腾讯做它的后台,背靠7亿QQ用户,想不红都难。

  短兵相接

  在行业盛赞“微信崛起”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另一个词语——“微博降温”。

  这一点曹国伟也承认,去年他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向新浪员工们表示,由于微信和微博的用户的重叠,用户在微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在微博上投入的时间减少。

  杨婷婷对微博和微信的态度印证了曹国伟的话,她在没有安装微信之前,会将下班以后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微博上,但现在,微信的确争了微博的宠,“我喜欢看冷笑话,微信关注了它的账号之后,我每天都会收到它发来的最新笑话,这足够我在路上乐半个小时,虽然在微博上也关注了它,但信息太杂,很难抓住它的更新。”不过她也承认,在用电脑的时候她还是会用很多时间刷微博的。

  这一现象在用户中普遍存在。分析人士认为,微信的崛起,是中国社交应用从传统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真实写照。虽然微博在PC社交网络独孤求败,但在移动互联网上,它必须对微信俯首称臣。

  微信有移动互联网的基因,3亿用户全部来自移动互联网;数据显示微博仅有60%的流量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因此,相对于微信,移动互联网是微博的短板。

  对此,曹国伟在2013年元旦之前确立了新浪“移动为先”的核心战略,将新浪分为门户和微博两大板块,门户由COO杜红负责,而自己将亲自操刀新浪微博。

  值得注意的是,负责微博无线产品的王高飞出任微博事业部总经理,而彭少彬被调任新成立的“产品创新部门”,负责新产品项目的孵化。由王高飞顶替彭少彬,恰能体现微博的重心开始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

  2012年4月,新浪微博手机版推出LBS服务,用户可通过这一服务查看周边的微博、周边的人,类似于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新版微博中,用户搜索到周围的人,可以通过“私信”功能“和他/她聊几句”,聊天界面右上角还有了群聊功能。新版微博还添加了“密友”功能,两人互为“密友”之后,各自动态会优先显示在对方微博前列,这项功能被指是将微信“朋友圈”搬到微博首页。针对上述改变,杨婷婷认为,如果微博再加入语音功能,那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微信。

  如果说微博的改变在朝着微信靠拢,那么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又或多或少看出它有意向微博转变。公众账号在平台之上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信息传播,只要用户关注了它,就能收到它的定向推广消息,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说法:一千个微信粉丝相当于十万个微博粉丝。虽然有些夸张,但微信定向推广相较于微博的“漫撒网”,精准度提高了很多。

  目前,已经有不少新浪微博大号都在微信公众平台“安家”。比如微博粉丝达500万的“我们爱讲冷笑话”,不仅进驻微信公众平台,还利用微博主页为其微信账号做宣传,用户只需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接收该账号在微信上的定向推广信息。

  经营着一家微博营销公司的金小姐向《IT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公司旗下有数十个城市的“微博大号”,现在已经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做尝试,“因为新浪对大号进行管制,我们的营收已大不如前,微信上可能会很有钱途”。

  媒体研究者张俊良说,新浪微博正在逐步增强信息发布的私密性,增强社交功能,将用户的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微信正在增强自身的媒体性,“从一对一的沟通工具到兼具媒体功能的平台转变”。微博与微信功能间的相互渗透,俨然是一场场小规模的攻防战。

  经过一年多来频繁的小规模“战斗”,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成长的现在,“双微”的大规模战争迅速临近。

  初战——移动电商

  去年11月,微信启动了在线购物功能,垂直电商“美肤汇”成为首家入驻微信公众平台的电商网站。用户关注美肤汇账号以后,可以在微信上“逛商场”,如遇到中意商品,则可点击购买。此时的微信还不具备在线支付功能,但用户可以选择货到付款。还不到一个月,微信又联手高朋网开通了在线团购,此时的微信已经接入财付通、支付宝,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上进行在线支付。

  在微信与美肤汇、高朋网合作的同时,新浪与小米公司也达成合作。12月19日,5万部小米手机在微博开卖,用户从预约、抢购、下单到支付均在新浪微博平台上进行,其中支付环节采用新浪推出的支付工具——“微博钱包”完成。本次活动结束后,微博钱包注册用户达到130万人。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表示,这次合作是微博试水社会化网购的首次尝试。

  虽然这次合作没能给新浪带来直接收入,但微博和微信在电商领域的战争就此开始。

  微信走上电商之路,让马云坐立不安。有了微信斩将杀敌,腾讯在移动电商的潜力难以估量。阿里巴巴若想在移动电商与腾讯抗衡,需要一个朋友,一种载体——新浪微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艾瑞咨询首席分析师曹军波向《IT时代周刊》表示,新浪微博有流量没收入,阿里有收入但需要流量,新浪为了不重蹈博客的覆辙,竞合是必然选择。

  对于马云和阿里而言,更可怕的是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之时,阿里系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产品繁多,但没有一款产品能让用户记住,移动用户数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阿里系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就目前移动互联网各路诸侯而言,微博的用户数量虽不及微信,但唯一可以与微信抗衡者,独此一家,马云要在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作为,与微博合作是必然之事。

  虽然阿里有意,但微博无情。去年11月,传出马云拟出资不低于20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获取微博15%到20%的股份,最后又传出洽谈不成。12月,“互联网的那点事”微博爆料,“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合作重启,报价上涨 1.5 倍”。截至记者发稿,无论是阿里还是新浪,都没有对入股事宜作出表态。

  互联网评论人士刘敏华也认为,未来阿里和腾讯的较量,基于微博、微信,基于支付宝、财付通,基于平台间,二者将有一场激烈的电商大战。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