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江森巧取A123电池业务 万向或成合作方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18/2012 08:16:4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蒋卓颖 上海报道

  10月16日,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以下称A123)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并宣布新的合作方为美国的江森自控。

  此前,中国的万向集团曾提出以4.5亿美元的总额收购A123。今年8月16日,A123 首席执行官David Vieau曾宣布,A123与万向集团已经签署《A123系统与万向集团公司最终投资协议》。

  此后,由于美国国内某些政治以及政策原因,万向的收购终止,江森最终成为A123的重组方。

  10月17日,一位接近A123创始人、大股东蒋逸明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A123宣布与江森自控合作,只是涉及其汽车业务,A123旗下的电池材料和储能业务不在收购范围。“A123将来也想将业务重心转向中国,以降低成本迎战由中日韩组成的亚洲电池军团。未来A123将在中国将继续寻求合作方,不排除与万向的再度合作。”

  高调的失败

  蒋逸明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为A123的创始人和大股东,但不主管公司运营。

  今年8月,A123发布了其最新财务报表,其中显示A123在2012年前6个月净亏损约2.08亿美元,折合每股亏损1.43美元。而在此前的3月,由于电池存在质量缺陷,A123耗资5500万美元召回电池。与此同时,A123最大客户菲斯克又削减对A123的订单,导致A123关闭部分生产线,被迫裁员。

  万向集团正是在此时进入A123的视野。上述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他8月在美国与蒋逸明会面时,蒋对万向的态度非常积极,表示欢迎外来资本的进入,希望万向可以帮助A123走出财务困境。而当时,向A123发出收购要约的只有万向一家。

  上述人士表示,当时蒋逸明还向其了解万向的情况,特别对万向“向宝马供应零配件”的情况感兴趣。他们两人在那时达成共识,支持万向收购A123,认为这可以使A123很好地生存下去。但蒋非常担心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

  果不其然,这项收购此后遭到美国方面的重重阻碍,其原因是A123在成立初期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奥巴马总统的新能源政策,美国能源部在A123成立初期曾向其直接拨款2.5亿美元,而州政府的间接补助也达1.4亿美元。受到补助的A123也高调上市,其上市典礼甚至邀请到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出席。

  这笔政府补贴在此事成为收购案一大阻碍。作为一家私人企业,A123的初始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能源局,收购后这笔资产如何处置成为关键。

  “另外,中国公司收购美国公司是最敏感的话题,此方案出台后即有议员上书表示抗议。”上述人士还透露。美国不希望本国资产流失海外,而今年又恰逢美国大选年,使得这样的收购更加困难。

  当时,万向开出的条件非常优惠。具体方案为:万向将以4.65亿美元收购A123系统公司80%的股份,成为A123最大的股东。同时,万向集团向A123提供7500万美元初始债务融资,其中2500万美元为初始信用额度。满足一定条件后,万向将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随后,万向将再根据某些条件的达成,购买A123总计2亿美元的优先担保可转股票据。此外,万向集团还将持有1.9亿美元期权认股权证。

  但万向收购A123的风声太大,搞得美国上下皆知,因此收购失败之余,A123却引起了江森自控的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江森自控本身也是一家获得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企业,其出手收购A123自然得到美国能源部的支持。

  江森自控抓住万向受到质疑的机会,向A123提出收购条件。但与万向提出整体收购的方式不同,江森自控只收购A123旗下汽车电池业务,包括技术、产品和客户渠道,以及在密歇根等地的工厂,此外还有A123和上汽的合资公司捷新动力(SH310328)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不明的前景

  A123业务一共分为三块。一块是电池材料,在中国常州设有生产基地;第二块是汽车电池,主要生产基地在底特律;第三块是储能电池,其生产基地在波士顿。在出售汽车板块业务后,其余板块仍可以继续经营。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江森自控本身实力雄厚,主业为铅酸电池,也是业内做控制系统的老大。但由于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储能和电动汽车发展的方向,故江森自控一直在跟踪锂电池项目,希望将业务向锂电池转移。今年,江森自控还欲在各锂电池企业招聘技术人才。

  在业内,德国巴斯夫近期正通过各种收购活动扩大业务规模,而江森自控也正是想效仿巴斯夫的模式。在A123破产保护启动后,江森自控将提供7250万美元资金继续维持A123运营,预计交易总价格为1.25亿美元。

  但上述接近蒋逸明人士告诉记者,蒋逸明曾向他表示,不管万向收购A123是否可以获得成功,A123将来都会将生产中心转移至亚洲,这是出于成本问题的考虑。

  在美国本土生产的高额成本是A123从成立至今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根据A123财报显示,虽然其营业收入逐年增长30%-40%,但由于其成本上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导致每年亏损也在逐步扩大。

  A123在2009年和201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100万美元和1亿美元。但这两年的亏损分别为8660万美元和1.5亿美元。

  随着中国、日本、韩国产量的增大,美国电池生产商在成本上完全不能与之抗衡。为此,A123早就将眼光放在上海,已与上汽成立合资公司。蒋逸明也表示,将在中国继续寻找合作方。而其中也不排除万向。

  在上海设有生产和研发基地的香港上市公司中聚电池(HK00729)一位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曾寻求与A123在OEM领域的合作。

  不过,除了车用锂电池一片光明外,中国其他锂电池行业正在经历着与光伏行业相同的阵痛。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消费类锂电池由于产能过剩严重,企业之间互相压价,导致利润急剧下滑。整合期过后可能会只留下一半的企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A123未来即便向中国转移产能,其业绩能否提升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