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创业者乐园:一个人和一群人的“车库”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30/2012 10:32:0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赵晓悦 潘沩

  车库咖啡位于海淀西大街鑫鼎宾馆的二层,比起隔壁善缘街上的3W咖啡,它显得“糙”了点:一块8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场地,拼着几排风格简易的桌子,天花板上悬着黑胶外壳的类似油气管道——店如其名,更像个车库。

  对于“车库”名字的来历,老板苏菂已经对媒体解释过多次。在美国,成本低廉的车库,是诞生惠普、苹果、微软、Google等知名企业的场所。

  “店小二”苏菂:咖啡馆里的触媒

  微博上,苏菂自称“车库咖啡的店小二儿”。如果坐在咖啡馆的正中间,可以听到他颇有磁性的声音,随着“跑堂”的位移,从四面八方传来:

  前十分钟在正南边办公区,与一个游戏开发的创业团队讨论某个功能的设计;接下来半小时在西北角上,迎接筹办晚间沙龙的凤凰网科技频道工作人员;随后在正东边的吧台边,招呼一位来自老东家蓝汛公司(ChinaCache)的同事。创办车库咖啡之前,苏菂曾是蓝汛的投资总监。

  要是不巧打了个盹,他可能会冷不丁过来拍拍肩膀,“有团队带来了新鲜玩意儿,等会儿过来看看”。

  一位正在搭建SNS网站的创业者评价,在车库咖啡这样的松散平台里,“苏菂正在扮演一个触媒式人物的角色”。

  根据美国人奥瑞·布莱福曼和罗德·贝克斯特朗在《海星模式》一书中的定义,触媒是指分权式的开放性组织中,“亲手发起一个圈子,又全身而退隐入幕后的人。”

  车库咖啡创办一年半,苏菂能随口说出100多个创业者的故事,讲故事的活动时常持续到深夜。他在微博上写道:“我这辈子聊天最多的一年”。

  对于不同的登门造访者,苏菂反复进行的一项工作,是从自己的手机通讯录里翻出他认为合适的联系人,一个电话叫到咖啡馆来,或是从在场的人里发现匹配的对象,促成一次次的会面。

  比如做儿童教学机器人的创业团队卯泰维视,经由苏菂认识了做太阳能设备的团队KINNA;猛犸浏览器的发明者季逸超,被苏菂拉到车库,懵懵懂懂地上了新闻联播的画面;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创业者,被介绍给了早年也在英国工作的互联网前辈。

  让前一拨人搭上线后,苏菂就转到下一个地方。他告诉记者,车库创立至今,他没有亲自投资过任何一个创业团队,“点子倒递了不少”。近日登上京东商城首页的“乐怀悦子油”,是车库里走出的唯一一家传统食品项目,苏菂向来自湖南、拥有800亩土地的创业者,提供了利用电商平台,以及将二维码溯源打造为卖点的营销建议。

  上述SNS创业者对记者说,“苏菂会在需要的时候出现,把不同的人融到自己搭建的人际关系网里。他会提出建议,但不会主导你的个人方案。”

  车库模式:“从开始想不到现在”

  一年时间,车库咖啡蹿红新旧媒体,科技博客、地方媒体、央视,甚至德国的《明镜周刊》,都竞相发表对车库和苏菂的报道。

  人们请苏菂总结,车库究竟采用了什么模式?苏菂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记者摊开一张白纸,中间画上车库咖啡,请苏菂把他能想到的元素填进去(如图所示)。

  按照苏菂最初的设想,车库咖啡要办成一个为创业者提供低廉创业环境的开放办公空间。

  “从开始想不到现在。”苏菂说。有人形容,车库咖啡是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把互联网的社交模式移植到了线下,做成了创业者的实时交流社区。

  实际上,咖啡馆的经营,与软件设计异曲同工,有个不断“打补丁”的过程。“这里汇聚了大批的创业者,每个人都有新鲜的点子,提供了不少灵感。”苏菂说。

  起初,有朋友质疑苏菂,办咖啡馆是个赔钱生意。确实,卖咖啡的收入完全不足以支撑车库的日常运营。但盈利方式随着创业者们的活动和点子逐渐涌现出来。

  某天,一个慕名而来的计算机系学生问前台,“车库的T恤有卖吗?”于是有了新的纪念T恤。夏日来临,在顾客的建议下,苏菂正考虑推出夜间的酒吧供应板块。

  目前,除基本的销售收入外,车库的盈利主要来自于楼道里每年数十万的广告位出售,以及车库咖啡俱乐部的会员费,每人每年1200元,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一批会员限定在50人。

  通过跟厂商的合作,车库节省了大量的硬件设备支出,并为创业俱乐部赢得了共享设备。此前,阿里云已经向车库提供了云计算存储及带宽,别的厂商则提供了远程安卓全机型测试服务和免费移动APP真机云测试平台。最近又有一项让苏菂兴奋不已的合作:微软承诺为车库创业者提供免费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

  从周一到周五,车库请来基金、银行、法律、技术等创业所需的各领域专业人士,专职坐班,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

  至于咖啡馆内其它的对接合作,苏菂不必逐一过问。一位在线活动平台创业者说,“我们自发来到这里,最先是想寻找到投资者,反而获得了团队组建的意见,再后来寻到了团队成员。”

  墨迹天气的创始人赵东,今年五月入驻车库,他发起的车库开源技术小组,为这里的创业者提供开源技术咨询。“所有咨询免费;也想为车库解决技术人才的问题。”赵东说。苏菂认为,赵东的开源小组未来可能发展为技术的培训项目。

  “可以抱团取暖,但别幻想有张温床”

  6月26日晚,苏菂在微博上写了一个创业者的故事:“一个曾经的常驻团队,在北京创业3年弹尽粮绝,准备回老家继续低成本坚持。今天和一些熟悉朋友在车库准备告别,但一顿晚饭后,另外一位活跃于车库相对成功的创业团队创始人说,你别回去了,我支持你一笔钱,不要股份。希望能留在北京。”

  据苏菂说,这件事振奋了创业者的斗志。“我们来这儿,可以跟同道中人分享创业的苦乐”,一位驻守车库接近半年的创业者告诉记者。

  但一位科技媒体从业者对车库创业的火热气氛提出了质疑,“这样做是否有非理性的感觉?”

  苏菂坦言,创业者可以在车库抱团取暖,拿到投资是小概率事件,“你永远不能期待天上掉馅饼”。对苏菂来说,他作为一个咖啡馆老板的职责,即是为创业者整合资源,提供更低的创业门槛,“把环境变好,让创业者的试错空间更大”。

  另一位获得苏菂帮助的创业者觉得,车库为创业者营造了一种互助的氛围,但同时也让一些个人感觉到少有的被人注视的成就感。“但是创业需要专注,如果完全依赖于车库的环境,把自己浸染在狂热的情绪下,恐怕是创不了业的。”

  “又回到老话上,创业是丛林里的野蛮生长,自己得知道自己要什么,别幻想有张温床”。这位创业者继续说道。

  采访的末尾,苏菂吸了一口烟,缓缓地说:“不是因为能成功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可能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