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编辑推荐:上市一年零三个月,大智慧(601519.SH)正走到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继2010、2011年净利润先后缩水14%和34%后,大智慧今年一季度首次陷入亏损(-1665万)。这家“市值、资产、用户、营收、净利润”五个第一的公司,究竟怎么了?
国内某金融资讯公司高管透露,“亏损是因为大智慧主营的个人业务在萎缩,行情不好,产品也没特色。”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同花顺2-3年前就已经在朝机构业务发力,东方财富则将广告服务作为第二大业务。这也许是为什么同样在股市走弱背景下这两家公司还能维持1125万、2415万盈利的原因。
这一年,尽管业绩下滑,大智慧没有停下扩张和收购的步伐。“它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想好自己的方向在哪。”前述金融资讯公司高管表示。
个人业务内外交困:毛利率低8%
2011年,大智慧的金融资讯业务收入出现大幅缩水:从2010年4.8亿到2011年3.9亿,下跌近两成。
相比而言,同花顺2011年的金融资讯收入则保持着7.45%的增速。由于营收基数小,东方财富2011年金融资讯业务的营收增速高达76%。
“事实上,近两年股市走弱,个人业务下滑得厉害,这是行业问题。”深圳某券商人士告诉记者。
据理财周报统计发现,金融资讯业务收入在大智慧营业总收入中的占比,也在逐年下滑:2008年90.3%、2009年92.7%、2010年85%,2011急降至69%。如果个人业务遭遇重创,对大智慧的业绩则是硬伤。
然而,大智慧的金融资讯业务不仅有“外患”,还有“内忧”。
早些年大智慧的个人资讯业务之所以做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向上交所购买的数据包含席位买卖情况。后来政策规定只能卖level2数据。
“level2数据虽然也做了一些挖掘,但对炒股帮助不大。所以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加不愿意花几万块钱去购买。”深圳某资深股民说。
前述金融资讯公司高管表示认同,“大智慧做个人业务一直套用老模式,多年不见起色。业内不太看好。我们认为公司应该寻求新的战略方向。”
机构业务缺席,压力空前
在个人业务受累于股市低迷的背景下,一些金融资讯服务企业纷纷切入机构业务。
同花顺2009年就开始对机构发力,同年推出了高端产品同花顺大机构,金融资讯业务收入实现了76%的高增长。近三年来,同花顺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的费用,分别占到了主营业务的26%、25%、36%。
“机构业务的续费率高,而且不管行情好不好都要使用。国外机构业务和个人业务的比例是8:2,国内则相反,我们认为机构业务还有很庞大的挖掘空间。”同花顺内部人士对记者说。
“机构业务是金融资讯服务商的发展趋势。”前述深圳券商人士表示。
业内的火拼早已愈演愈烈,硝烟四起。而在机构业务迅速崛起的潮流中,大智慧缺席了。
原文详情:《大智慧首亏:业绩与扩张博弈 机构业务暂缺席》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