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土储警报:过半房企消化周期超十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2/2012 12:02:2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体量,并非“多多益善”,甚至是“双刃剑”。尤其是在市场低迷周期,地块的消化周期在悄然延长,过多的土地储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显现。

  据已披露年报的主流房地产上市企业数据统计,企业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近两年快速拉长,至2012年2月底,56%的典型房企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都在10年以上,尤以绿城、世茂、招商、恒大等表现明显。

  土储过量警报

  曾几时,土地储备的体量和质量,成为资本市场衡量一家房企实力的主要指标。如今,“土储万能论”正在逐渐演化成“土储陷阱”。

  随着近期上市房企年报的不断披露,结合CRIC监测数据,2009年底至2011年底房企的土地储备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绿城、世茂、招商、恒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房企,据测算的最新土储消化周期已经超过10年,风险不言而喻。

  中房信分析师孙田告诉本报,在诸多上市房企的评价指标中,土地储备消化周期指标变化剧烈,众多房企所需消化周期不断增加,迄今已达近几年的高位。

  2009年底,仅有44%的典型房企土地储备消化周期在10年以上,最高的如世茂房地产、龙湖地产,消化周期在13年左右。其余多控制在6-8年,企业战略扩张和销售去化节奏相对合理。

  孙田表示,2009至2010年,房企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虽有所增加,但基本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如万科集团2009年底的土储消化周期在3.7年左右;2010年底,部分典型房企土储消化周期呈温和增长,世茂房地产、招商地产的消化周期增至14年,万科也升为4年。

  到2011年底,房企的土储消化周期普遍拉长,比如绿城中国,其土储消化周期由2010年底的13年跃升为24年。2012年其土储消化周期,仍保持24年的高位上。其他如世茂、招商、保利、碧桂园及荣盛发展等,2012年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也已达到近几年的高位。

  “与建成项目销售去化周期相比,房企土储的相对过量,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沪上房地产资深人士柴一峰分析,过长的土储消化周期,首先大量长期占据企业过多资金和相关资源,进而令企业的策略调整缺乏灵活度和空间,如果出现土地抄底时机,也只能与机会失之交臂。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下行、地价逐步下调的背景下,过多的土地储备不但无法成为当年资本市场对房企估值的正面利好,反而需要面对市值缩水的压力,风险巨大。

  抄底不宜:严控土储总量

  在市场的下行周期,土储过量而引起的消化周期过长,越来越体现其“双刃剑”的“锋利伤己”一面。“高土地储备总量与销售放缓,两个因素导致土储消化周期拉长。”孙田分析。

  前两年较快的扩张步伐,导致典型房企土地储备总量居高不下。目前土储面积居首的为恒大地产,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为1.37亿平方米,其次是碧桂园、绿地集团,土地储备的总量也都在5000万平方米以上。

  记者注意到,恒大和碧桂园,由于采取高周转战略,前两年在三四线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目前较高的土地储备总量。虽然企业的月均销售面积排名前列,项目去化速度较快,但受制于高土地储备总量,依然导致土储消化周期较长。

  此外,调控政策对企业销售速度的影响显而易见。其中,限购政策对定位中高端的房企掣肘明显。比如绿城中国,截至2011年底的土地储备总量在4000万平方米左右,属于房企中间水平,但其2011年月均销售面积仅15万平方米。尽管绿城2011年下半年采取了多种营销策略,如扩充销售团队、降价促销、出售优质地块及项目等,但由于其太过单一的中高端产品定位,销售业绩依旧疲软。受此影响,目前绿城中国的土储消化周期直逼24年。

  据CRIC监测,紧随绿城之后,土储消化周期较长的企业为世茂、招商、恒大,房企消化周期均在11年左右。孙田指出,即使对恒大这类高周转企业而言,目前1.37亿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总量也压力较大,2011年是恒大迄今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年,以月销售102万平方米计算,目前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也达11年。

  “对这几家企业而言,不拿地或者少拿地,加快项目的去化速度,减少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迫在眉睫。”孙田认为。

  在这方面,低消化周期的万科值得学习。万科近几年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始终保持在4年左右,这也是其在坚持刚需高周转的同时,严格控制拿地成本,对总价高的地块采取合作拿地以降低风险的体现。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销售额超千亿的企业,2012年依然需要保持积极的土地策略,合理补充土地储备,否则以目前4300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储备总量来看,难以满足企业中长期的发展需求。

  柴一峰直言,土储从优势转为劣势和风险,不在于土地本身,而是整体市场走势的逆转和开发商日渐紧张的资金状况使然。一旦土地市场出现抄底机会,看似人人平等,实则只是少数房企的大餐,除非那些土储周期报警的企业“豁出去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