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许鞍华:走出“桃姐”之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5/2012 17:12: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连续捧回威尼斯电影节、台湾金马奖重量级奖项的《桃姐》将于3月8日在内地上映,影片由香港本土的个人境遇切入,试图探讨的却是如何老来安生的议题。导演许鞍华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1990年,许鞍华的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在香港上映时,导演王晶如此调侃这部票房前景黯淡的文艺片——“谁会关心一个胖女人自己的故事”,差点引发了两人间的一场口水战。20年过去了,当许鞍华筹拍《桃姐》时,她已经卸下了对于票房二字的防卫心态。“全世界都没人爱看老女人,”她笑笑,“但我就想拍自己有感悟的东西。”

  《桃姐》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r(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影片由人物个体命运入手,背后探讨的却是如何安老的大议题。

  “我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心境到了。”65岁的许鞍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去年,《桃姐》拿下了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之后捧回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三项重量级大奖,并将于3月8日在内地上映。“我以前真的很怕老来潦倒。但拍完《桃姐》后,我认为老是种自然,反而不需要担心。”

  温情,不煽情

  桃姐的原型是《女人四十》制片人李恩霖家的女佣。她来自广东顺德,13岁进入李家,勤劳本分地侍奉了上下四代人。李恩霖的剧本记录了他和桃姐最后两年的点滴生活,故事完全是有感而发。那时,桃姐已过70岁,刚中了风,行动不便、连说话也不利索。她向李恩霖请辞,并主动要求住进养老院。在这以后,饭来张口惯了的李恩霖开始学习如何照顾别人。

  “我对剧本特别感兴趣的是它描写的主仆关系。这对主仆像母子。而仆人反过来比较主动的,有说话的权利。”许鞍华说。主仆情谊是香港特殊时空下的衍生物,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中产阶层都雇有长期的女性帮佣,她们大多为来自广东的移民。许鞍华小时候,家里也有这么一个扎起马尾长辫、身穿白衣黑衭的“桃姐”,在许家一做就是十五年,即使后来被许母辞退,她仍然时不时拎着贵重的礼物上门感恩。“这种关系没有了。香港现在打工的多是菲佣。《桃姐》应该可以纪念一下那段历史”。

  许鞍华曾用“梦寐以求”来形容这个剧本,但她和李恩霖都清楚,《桃姐》怎么看都没有商业气质,拍成电影的希望渺茫,“起初我们也只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做成短片或者舞台剧”。拉投资的过程一如既往的不顺利,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刘德华(两人结缘于1982年,在许鞍华的电影《投奔怒海》中,刘德华第一次出演电影男主角),想不到看完故事后,刘德华很有兴趣,他拿出1000万港元,做好了亏600万的心理准备。“他告诉我他也开始思考终极问题了。”那一年,刘德华50岁。

  请叶德娴出山也颇费了一点周折,62岁的叶德娴已经10年未接片。“而她毕竟也和桃姐相差了10岁”,许鞍华也有些担心。但叶德娴表演的“效果”却出奇的好。她将桃姐面对Roger时那种既尴尬又紧张自豪的情绪演得不着痕迹,令人动容。凭借这个角色,叶德娴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击败朱迪·福斯特封后。而这也是继《女人四十》的萧芳芳后,许鞍华向威尼斯输送的第二位国际影后。

  香港著名影评人舒琪曾如此形容许鞍华的电影特质——朴素、谦虚、温柔、体贴、悲悯、关切、社会人际处境。“她的电影,都专注于如何去述说一个有着一些可信的、值得你关心的人物。”

  《桃姐》自然是许鞍华风格的一次延展。她的电影语言是平淡、内敛的,既不煽情,也没有强烈的冲突。所有的温情和细腻都被糅杂在每一句对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中。摄影余力为摒弃了所有花哨的技巧,用长镜头、远镜头直接呈现人物最细微的表情变化。那些镜头下的生活片段,真实平凡到琐碎。

  监制施南生为《桃姐》定下了英文片名——Simply life。“我觉得非常贴切,人老了就真的简单了,可能到那时候也没有那么深的危机感了。”许鞍华说。

  暮年不惑

  许鞍华至今没让母亲看《桃姐》,她担心母亲看了后,会有忧虑,觉得女儿想把她送到养老院。她也剪掉了刘德华往棺材里放母亲遗物的那场戏。“我们尽量不把这个戏弄得很沉重”,因为很多母亲辈的人也会来观看。

  坐在记者对面的许鞍华,梳着标志性的冬菇头,戴板材眼镜,说话和做事都风风火火。她语速很快、走路也快,一个人拖着行李箱大迈步地前行,将随行的电影公司人员甩开5米之外。不开工的时候,她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出来饮茶,听老友严浩谈“养生秘方”,吃什么食物治疗什么病之类的,不谈电影、不聊民生。她已经65岁了,未婚,一直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因为我也老了,单身,开始担心孤独,”她直言不讳地谈拍摄《桃姐》的初衷,“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心境到了。”西方媒体评价,《桃姐》是一部有使命感的影片,它以香港老龄化社会为背景,切入的是个人境遇,探讨的却是如何老来安生的大议题。

  香港的养老院数量繁多,公办的条件很好,但大多位置偏远,只接受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私立的或民间团体开设的老人院,条件往往一般,但入院手续简单。“现在的老龄化问题这么严重,电影拍出来,就是提出问题,希望大家讨论。”

  李恩霖常年在外奔波,再加上桃姐自尊心很强,不愿“吃闲饭”,所以住进养老院似乎是主仆唯一的选择。在为《桃姐》选拍摄地时,许鞍华装作给亲戚找床位,去了二三十家养老院。她发现,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养老院,它们价格千差万别,贵至每月上万港元,便宜的差不多每月4000港元左右。“桃姐住的养老院算中等,和李恩霖家同一个区。老年人一定要住在熟悉的地方,不然会走得很快。”

  但老年人该不该进养老院,你却很难从电影中揣摩出许鞍华的立场所在。养老院经理掐着指头一笔一笔地算住院费、护工们流水线式地喂饭、兄妹俩为了母亲的住院费互相推诿,这似乎在暗示老人院的有利无情。可影片的后半段,秦沛的插科打诨、病友们的互相扶持,许鞍华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情饮水饱的感人画面。“我在拍这部电影时并没有带任何个人情绪,我只是想把我看到的、了解的养老院生活如实记录下来,不加任何评论,让观众自己去感悟。”她如是说。

  在拍《桃姐》之前,许鞍华也经历过“桃姐”般的困惑。“我很怕老来潦倒,怕老了后丧失了做喜欢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的权利。”等到为电影做调研的时候,她发现老人院的老人并没有觉得自己很惨,也可以过得不卑不亢的。天微微亮时,几个老头就已经在养老院的门口打起了太极拳,“那是一种安然、积极的生活态度”。而跟老人接触得越多,许鞍华越发现,老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既来之,则安之。“我现在能够拍我想拍的戏已经很幸运了,如果老得拍不动戏了,我就去住养老院。”她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