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信海光:“天价大米”真的有那么不正常吗?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05/2012 10:44:41   来源:凤凰网

  报载,黑龙江五常大米最高售价可达每斤199元,但是当地稻农卖给加工企业的收购价却不足2元。记者采访得知,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约为0.2元,稻农和企业获利悬殊。

  在互联网上,《五常大米收购价每斤不到两元,零售价每斤199元》的标题铺天盖地。从2元一斤到199元一斤,报道里披露的高达近乎100倍的差价使五常大米成为媒体焦点。读者因这差价发出各种感叹,有叹商人黑心者,有叹农民不易者,也有叹消费者傻帽者。

  媒体的报道主要是探讨“谁夺走了高价大米的高额利润”,按报道中的例子,100倍的差价确实可谓“高额利润”,既吸引了眼球,又能凸显农民被盘剥程度之深堪比药价,但如果仔细看文章,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原来,所谓每斤199元的天价是指的“一种抗氧化有机米”,而显然这种米不但属于极少数,而且从种子到种植都跟一般的水稻大不相同,不能与2元的普通收购价一概而论。

  北京的大兴以西瓜出名,每年都要评选瓜王,这瓜王卖价每个一般要高达几千上万元,平均下来与普通西瓜的差价也不逊于五常大米......举这例子的意思是说,从极端个案的情况去分析普遍情况,很容易走进误区。

  那么五常大米在市场上到底是什么价格呢?可以专门去周围超市随机看一下,我见到最贵一种京贡1号,精致礼盒包装,也不过10斤388元。而在淘宝上,最热销的一种五常大米一个月内有2000多人购买,其价格是6.80元每斤。

  显然,如果以上述价格比较,五常大米的差价并不比一般的蒜农、菜农经过市场中间环节加价后所遭遇的更大。

  初级产品经过多个环节最终在市场上卖得高价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比如茶叶,经过分拣、加工后,5%的顶级茶叶可以卖到数千元;比如同样的小牛皮,被LV拿去加工卖到上万、上十万也很平常,并不能因为存在高额差价就一定认为是被人“夺”走了。生产者如果被媒体误导而存在不该有的不平衡心态,一味的囤积、惜售,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

  事实上,在五常大米的产地黑龙江省五常市,农民卖给加工企业的价格是每斤2元,这已经比2011年国家在黑龙江收购普通水稻2.72元/公斤的价格高出不少。

  一旦出发点错了,再接着走就很容易进死胡同。调查者既然认定本该属于农民的高额利润被人“夺”走,就得找原因,结果发现罪魁祸首是“加工企业”,它们通过设置不合理订单控制稻农强行压制了收购价。但报道又披露:在五常并不存在什么垄断企业,而是米企林立高达222家。在一个竞争如此充分的市场上,稻农不卖的权力总还是有的,怎么会反而“被控制”呢?

  五常大米90%为“订单农业”。多年来,专家就提倡中国农村要搞美国式的集约经营,即“公司+农户”模式,但现在,五常大米已成先进的“订单农业”,却又被指产生企业盘剥农民的恶果。是媒体传达的信息错误,还是先进的订单农业也发生了中国式变异?

  很多媒体将五常米贵的现实称为“五常现象”,动辄以“盘剥”、“掠夺”称之,并归咎于地方政府与市场,但五常现象真的就那么负面与不正常吗?要得出答案必须慎重。

  如果考虑到高税收、高收费最终使初级产品远离市场价格等现实因素,五常农民确实存在着被“盘剥”的情况,但整个农业甚至整个实体生产均如此,又岂是“五常现象”可形容?又岂是“加工企业”这只替罪羊所能承担?

  五常大米今天在市场上很有名,可称成功,而这种成功显然与企业大规模介入农业分不开,从这个角度讲,所谓“五常现象”其实更多是一种幸福的烦恼。由于有了品牌,分享到产地红利,农民更直接的与市场接触,能够一眼看到自己种的米被别人卖了高价,难免心态会略有失衡,但他们总比那些与五常毗邻,地理环境类似,生产着同样质量的大米而不知被销往何方、被卖到多少钱、被剪刀差着的乡亲们要幸福不少吧。

  当然,作为生产者,在大米的产业链条中想分享更多利润也是一种极合理的要求,但这属于正常的市场博弈范畴--比如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抬高价格等,与公平与否恐怕没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