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黄江吉:用户就是产品经理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6/2011 14:43:29   来源:DoNews

  

  

  图为: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黄江吉(KK)

  DoNews 8月16日消息,16日下午,小米公司正式对外发布小米手机。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黄江吉(KK)在接受DoNews记者专访时称,小米手机主要通过互联网模式开发,小米公司把所有需求交由用户来定义,把全部用户当作是我们的产品经理。(完)

  

  以下为采访实录:

  

  赵刚:一直以来您在微软从事的大都是企业级商用软件产品的开发。这和您现在做的小米手机业务好像有很大区别?

  

  KK:做企业的时候,那些产品需求都是很容易就描述出来,用户会告诉你,我们做产品分析也能做出来。但是做个人消费级的产品,就很难。这个需求不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需要由用户来定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小米产品的开发,就是非常非常开放的模式,把所有需求交由用户来定义,把全部用户当作是我们的产品经理。

  

  赵刚:那么你们的产品经理快失业了?

  

  KK:我们的产品经理和传统的软件行业产品经理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不用凭空想象那些功能,但是他们要分析。虽然用户告诉你他有什么需求,但是用户没有告诉你那个产品形态是什么样的,一个同样的功能可能有一千种形态,有的是比较好的,有的是很不好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互联网开发模式。

  

  赵刚:您在微软做的Windows Mobile系统在中国05、06年的时候看起来还是相当领先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但是后来似乎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绩?

  

  KK:这就是我前面讲到的,我们的策略偏保守。微软当时偏重商业用户,就是因为当时商业用户对公司的利润价值特别大。那个时候会花很多钱买那个WM手机,可以去查Email,使用办公软件那种只有商用用户。后来直到现在做Windows Phone7,才有点转到关注普通的大量的普通消费者的需求。

  

  因为他们当时他们就没想到,一个商业用户,他其实也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其实到现在他们都没有解决,为什么会有人同时拿着一个iPhone,还要拿着一个诺基亚的E71?为什么要拿两个电话?这个现象不是很奇怪吗?

  

  赵刚:为什么呢?

  

  KK:就是那些商用电话,他们就是把那些商用功能越做越好,但是他们把那些最基础的电话、通讯录、短信,越做越复杂了。用户想打电话只好用两个手机了,一个商用,一个打电话。

  

  赵刚:你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呢?

  

  KK:其实在微软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当时我们在做商用的Windows Mobile,当时我们就觉得: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个让所有人都想用的手机系统呢?但是当时是这样的,比如有100个想法,有50个是老百姓会很喜欢的,有可能10~20个是高端用户很喜欢但是老百姓是不需要的。但是当公司的策略定为商用优先的话,我们的精力就只能做那10~20个商用功能,永远都照顾不到那50个老百姓需要的功能。

  

  所以这个想法我很久就有,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不能够100%统一当时微软的移动策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决定,在去年和林斌、雷军来创办这个小米科技。

  

  赵刚:您有没有担心,如果自己做错了决策,就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

  

  KK:你问的非常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雷军到我们7个人,我们都非常相信,我们说的话都不算数,只有用户说的话才算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常推崇互联网开发模式。我们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前走,我们是小步快跑,不是那种憋三年出一个大招的那种模式,那种模式非常容易犯错。

  

  其实你看我们MIUI的开发你就知道,我们每周发布一个升级。"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多人这样问。这其实是这样我们可以最充分的利用我们的用户给我们的反馈,来修正我们的前进方向。

  

  赵刚:增加了自己犯错误的机会,也就增加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KK:我们鼓励快试错,快纠正,但是不犯大错。因为这种模式不会犯大错。我们允许犯小错,然后迅速调整。

  

  赵刚:您在微软工作13年,在小米工作13个月……

  

  KK:是的,所以说中间不一样的是。我给你介绍一下,我30岁之前,我就已经成为微软的首席工程师。所以我过去很多年,我基本上是知道我们的团队怎么样去做软件开发的,也是微软去教育我,我们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软件开发流程,在这个流程里,我们不可能去犯错,在微软研究的这个机制里面,每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去犯错。因为中间的流程太细腻了。但是同时,他也可能让你犯更大的错。因为在那种流程里你不可能犯小错,但是很可能一个项目做三年,三年之后项目完成,推出你的产品的时候你发现,出大错了。

  

  赵刚:这是你在微软最重要的教训吗?

  

  KK:其实是分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正面的教训,就是我们要很尊重软件开发。软件开发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要高度尊重每一个细节。这里微软做的非常棒,安全啊、性能啊,微软做的都非常好,深思熟虑。但是同时,它的负面就是,太慢,而且不允许犯小错,但是它可能犯大错。他的大错就是,如果老大,最终决策者,他的方向性抓错的话,这条大船尽管中间走的都很好,每一步都不错,但是最后可能彻底走错方向。因此12个月来,小米也是,没有一个人说:"我看好什么功能,这个功能将来一定会火。"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对话。如果有这样的对话,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的危机。我们怎么可能相信自己的感觉,能代表全部用户呢?

  

  我觉得雷总在这方面非常超前,他在移动互联网的思考方面,非常超前。他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这个事情对团队的积极性也不一样。憋大招的时候,鼓励团队需要很多外在、内在的方法去鼓励员工:"你现在做的这个东西是很有意义的,虽然你现在还看不到它的效果,但似乎3年之后等它上市,你就会很开心了。"这个是一个很远期的鼓励。但是互联网开发模式的好处是,鼓励和打击都是即时的。一个新版本出去之后,你一个很好的功能被用户称赞,你会非常开心。如果有用户骂你,你也会有动力很快去把它改好。

  

  赵刚:这样的方法和您13年来的工作习惯应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面对这样的变化,您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KK:当我认识到这个新的模式的合理性在哪儿的时候,让我接受它一点都不难。我们反正还在摸索,我们也还没有成功,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但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个模式不一定适应10年前的软件开发。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健全,那个时候的网民还不像今天一样愿意表达。所以我觉得10年前微软那一套,我不认为这当时来说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他们还想沿用10年前的那一套到现在来做开发,就非常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