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文/宿艺)7月20日消息,在近日召开的2011年中国联通WCDMA终端产业链高峰论坛上,一直对外界遮遮掩掩的“阿里云”手机揭开了面纱。
天语阿里云手机操作界面
目前曝光的天语版阿里云手机,硬件配置与其原版天语W700手机同样采用Nvidia Tegra2双核1GHz CPU、512M内存,屏幕为3.8英寸电容屏,支持多点触控和重力感应,摄像头500万像素,机身内置了8GB储存空间等。
阿里云手机硬件信息
与原版不同在于,阿里云定制的W700在触摸屏右下角按键处多了一个“云按键”,用户可以一键进入由阿里云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及云应用。在操作系统方面,阿里云操作系统基于Google Android2.2系统的再次开发,并兼容Android market上的所有应用。
天语阿里云手机软件信息
据悉,天语W700手机原计划将于今年3月发布,但因与阿里巴巴的合作相应推迟。7月28日阿里巴巴与天语将联合举办“阿里云”手机发布会,8月份开始铺货上市,预计售价在2500元-2800元之间。
“半封闭”的阿里云手机
用户登录界面
搜狐IT通过现场体验发现,在“阿里云”手机开机画面上用户会看到明显的云账户注册提示。而该账户作为阿里云个人统一登录信息,将会成为打通PC、手机以及其他终端与阿里云存储的重要链接工具。用户通过此账户,可以在不同终端同步手机上的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图片以及浏览器书签。
内置了“云邮”客户端
同时,“阿里云”手机也内置了大量的阿里系应用,并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半封闭”生态体系。如用户使用阿里输入法输入短信、邮件内容,通过手机旺旺或者云聊进行不同用户圈子的沟通,使用阿里浏览器浏览网页、通过云搜索获取所需信息、通过阿里云地图寻找地理位置及LBS服务,通过淘宝应用挑选喜欢的商品,通过合作应用商店下载和购买喜欢的应用,以及通过支付宝进行手机支付等等。
对于用户目前在手机上经常使用的其他IM、输入法以及其他应用,阿里云内部工作人员向搜狐表示,“阿里云”手机兼容Android market以及国内其他Android市场中的相关应用,用户可自行下载,但不会轻易进行内置。
马云亲自操盘布局
目前,“阿里云”手机的存储空间分为机身和云存储两块,手机机身储存量为8G,而云存储据透露将在百G以上。
中国联通相关人员就此问题向搜狐IT透露,“阿里云”手机由马云亲自操盘,未来很可能会进入中国联通的销售渠道进行合作。
实际上,马云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云布局,2009年9月,阿里巴巴云计算公司“阿里云”正式成立,曾在业内引起了激烈讨论。马云经常对部下和外界挂在嘴边的三个词就是“平台”、“开放”、“大阿里”。围绕这三种服务,阿里云已经低调部署了数据中心、直流电服务器、分布式大文件系统、分布式小文件系统(数百T的容量)、分布式数据库(应用于金融)、弹性计算平台、弹性计算运营系统、虚拟机集群、手机操作系统、浏览器、手机旺旺、输入法、搜索、地图、邮件服务器、翻译等服务。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3G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大佬们将目光转向了移动云计算。如雷军投资的小米手机、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培育的“点心”操作系统。阿里云CEO王坚对此曾表示,“没有一个云计算在过去五年可以脱离移动平台生存,同样移动平台没有云计算在后面的话,价值不会最大化,阿里巴巴需要一种平台和体系来支持未来的移动网页服务。”
业内激烈争论褒贬不一
不过,对于互联网企业们纷纷涉足手机操作系统甚至手机硬件的设计制造,业内人士也表达出了不同声音。业内著名分析人士李易认为,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碎片化的时间用在移动终端上,这也意味着用户对传统PC互联网的关注度在降低。近期微软先与诺基亚结成联盟,后花巨资收购Skype,均与此有关。国内互联网企业同样在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试图通过布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来复制PC时代的成功。
易观国际分析师路理彬则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只做操作系统不能代表胜利,需要连接的上下游资源非常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手机制造商的宇龙酷派,其常务副总裁李旺就此问题对搜狐IT表示,做手机和做互联网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术业有专攻,目前非传统手机企业进入手机领域成功的也只有苹果1家。李旺认为,传统手机厂商每年在手机领域的投资都在几亿到几十个亿,没有十年的技术储备,没有线上和线下的经验积累,没有持续的资源投入,不可能长久。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