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三方支付牌照股权疑云 外资”灰色控股”引争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2/2011 16:12:18   来源:新华网

  22日,支付股权纠纷的三方,阿里巴巴集团、软银及雅虎发布联合声明,三方沟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适当的时间之前,三方将不再发表任何评论.

  此次支付宝股权之争随着马云、杨致远和孙正义三个人“噤声”的君子协定成为一个谜团,但是这一事件或许会成为“协议控制”这个在中国生存了十多年的外商投资潜规则回归显规则的分水岭。

  央行颁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不满一个月,就引发了一系列纠纷,核心问题在于一种在互联网业界十分普遍的灰色控股方式“协议控股”。基于对央行政策的预估,马云不惜冒“偷走支付宝”的恶名清理雅虎和软银的协议控股,以保证企业的内资纯度,但是出局以后的软银和雅虎如今无法面对他们自己的股东:因为不少被怀疑仍属外资协议控股的企业,最终也拿到了牌照。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在此前一次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今年1月发函要求申请单位专程书面声明其是否为境外资本通过“持股、协议或其它安排”成为实际控制人,支付宝将此解读为,如今监管部门已不可能对触及金融与信息安全领域的“伪内资”企业视而不见,尤其是在第三支付这一被定性为“比银行业更敏感”的特殊领域。

  “如果支付宝是外资间接控股,的确不容易取得牌照,”央行研究生部主任郭田勇说,“不过马云通过这种方式金蝉脱壳以后,外资肯定不高兴。”

  郭田勇认为,在协议控股的清退上,最好的办法是外资不再担任实际的控制者,没有决策权,但可以享有分红权。

  27家取得牌照的企业中,不少“疑似”外资协议控股的企业,首当其冲的是腾讯财付通。由于腾讯本身是外资上市公司,至少截止今年五月,财付通的收益仍然出现在腾讯的财务报表中,而此后腾讯没有宣布过任何股权转移事项。

  尽管如此,腾讯在接受采访时仍然坚称财付通为全内资企业,并否认第三方支付牌照为央行托管的传闻。

  不过,相当多的互联网业界人士透露,协议控股在这一行业十分普遍,在取得首批牌照的企业当中,至今仍属外资协议控股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认为,互联网阵营在牌照申领问题上分化分别代表了业内对央行现行政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甚至是赌注,这种分歧不仅将“协议控制”这一行业潜规则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中国的监管部门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将海外风险投资甚至海外股民利益深卷其中。

  所谓协议控制,就是离岸公司通过外商独资企业,与内资公司签订一系列协议来成为内资公司业务的实际收益人和资产控制人,以规避《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于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限制外资进入的规定。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架空了中国产业政策对外资准入的限制,是一种牺牲政策刚性的变通方式。

  国家工信部早年对新闻门户等网站不得由外资控股,但可以由外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规定,使得当年聪明的律师们从中得到灵感,发明了“协议控制”这种通过服务合同控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方式。

  显然,在灰色控股这件事情上,央行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协议控股的存在尽管架空了中国对互联网外资准入的产业限制,但却一直得到了政府默许,直到去年央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之后,对央行政策仍存在不同解读。

  但是郭田勇的态度相当明确。他认为,第三方支付业一头连着银行,一头连着消费者,不仅存在金融安全,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在对外资开放时,应该比银行业更为慎重。因此“在这个特殊领域,不管何种形式的外资控股都应该进行必要的规范。”

  方兴东认为,“协议控制”曾为起步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制造了不断创新发展的引擎,从新浪开始,如今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互联网企业通过“协议控制”方式,实现了融资和监管的双赢,这种方式对中国互联网业的贡献不可抹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创新资本途径。

  不过,灰色控股的后遗症和内在风险也显而易见,从新浪、百度、阿里巴巴到腾讯,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中国”渐渐成了吸引股民的虚拟概念,外资才是实际上的控制者;更令中国尴尬的是,“协议控制”的存在让中国的产业政策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纸空文,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雅虎和软银直到牌照申领的最后关头仍然存有幻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国的规定永远是可以绕开的--这对国家的信用伤害无形但深远。

  分析认为,在企业“姓内”还是“姓外”这个属性问题上,中国不可能一直被蒙在鼓里。如果说过去十多年来这方面的法律和监管存在空白是因为起步阶段发展的需要,那么在中国互联网已经拥有5亿网民,并且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现在,在一些特殊行业中,规范和秩序的优先地位早已超越了产业扩张的局部利益。

  专家指出,在“协议控股”几乎已经一统互联网天下的现实条件下,与一刀切地对其清理相比,更重要的补救手段其实是寻找新的更为透明的资本创新手段。

  专家认为,“协议控制”的监管也许短期内会令中国概念股价值低估,但是一个成熟理性的市场很容易明白,市场的规范才是股民真正的长期利好,因为对于投资者而言,透明远比开放来得重要。 记者 章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