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符周顺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手机安全问题,电影中的手机监听技术看起来似乎很夸张,但却在生活中屡屡发生。
手机窃听卷土重来
“只须花费1580元,在老公、情人手机上安装一个卧底软件,就可能窃听他(她)的短信、通话记录,还可实现卫星定位、追踪,实现24小时全方位监探!”据《深圳特区报》报道,如此夸张的宣传广告不止出现在网络上,也出现在深圳华强北众多商贩吆喝声中。
近日,央视记者对此进行暗访。2011年4月24上午,央视主持人吴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安装“X卧底”软件的测试手机,记者则拿着主控手机。上午9点30分 吴越参加《经济与法》栏目策划会,记者在办公楼楼下拨通了她拿着的手机。这时,吴越对此毫无察觉,因为在拨打时,测试手机不会有任何反应,可是,记者在离会场100多米的树林里,听到了会场的全部声音。这款名为“X卧底”的手机窃听软件测试效果令人汗颜。“无微不至”的监控令人毛骨悚然,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隐私完全被别人掌握着,谁还敢使用手机?
专业人士表示,其实市面上的窃听软件、窃听手机都夸大了功能,有些功能完全是子虚乌有,属于骗人的把戏。至于窃听软件,有部分监控效果,但使用时即以侵犯了别人隐私权。现在市面上用于窃听的黑客软件种类繁多,部分黑客软件已达到延时传输通话录音的功能,原理是植有木马的被控手机在通话时,木马启动了手机自带录音功能,可把录下的部分音频作为文件延时发送到事先绑定好的邮箱中,供人监听。
此外,手机窃听会产生高额话费,按照其操作原理,在手机被当作窃听器来使用时,实际上正处于通话状态;在监控短信、通讯簿等数据时则开启了无线上网,被盗取数据者也将因此背负上数据业务费用。
黑色利益催生行业乱象
记者在网上以“手机窃听”或“手机窃听”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近10万条记录,除部分介绍手机窃听的文章外,多数是大大小小的提供手机窃听装备的公司介绍和产品介绍。这些明显属于违法的广告和信息,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除了手机窃听软件,在一些网络商城中还有如改号软件、汽车信号干扰器、各种偷拍机等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的产品在明目张胆地销售。而网络黑市成为了这些交易得以实现的平台,这些乱象的背后折射出了黑色产业利益链条的雏形。
据知情人士介绍,手机窃听器最初均由国外进口,价格一般在3000元以上。目前像“X卧底”这样的黑客软件在网上的售价从2000元到3000元不等;而克隆手机SIM卡的价格在1200元左右。以克隆手机SIM卡为例,商贩称只要知道对方的手机号,就可以复制出一张一摸一样的SIM,可以监听对方的通话、短信。拿到这样一张卡的前提是先汇款。
然而并非如此。移动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每张SM卡都具有独立的卡号和密码,存放在SIM卡的不可读出区域,不存在进行克隆的可能。但是,骗子可以通过在网络电话软件上加装特殊软件,将网络电话主叫号码显示成任意手机号码再拨打出去,就可以制造出该手机号码SIM卡被复制的假象。
骗局涌现拷问行业监管
这些被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而商家随意出售的器材在市面上热销,一方面表露出商家的诚信缺失,明知违法还要生产、销售。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危机。这些充斥市场上的偷拍、窃听器材横空出世,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防范。此外,这也是对社会公正秩序的亵渎。使用这些器材,用于不正当竞争,长期损害他人利益,必将使正常的竞争秩序被搅乱。说到底,黑色利益是罪魁祸首。
根据《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刑法》中也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因此,普通商家和消费者销售、购买和使用窃听装置本身就已经违法,但目前对此类行为依然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要保护个人隐私似乎越来越难,手机窃听器,反猫眼观察镜,林林总总的违法物品和不法手段让人防不胜防,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呢?
对于网上热卖的各类窃听工具,运营商态度很明确,希望用户不要轻信不法之徒,以免利益受损。专家表示,消费者首先不要去尝试购买此类产品,网上叫卖这些很多是骗局,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更不能参与违法交易。此外,消费者对自己的手机SIM卡和相关信息也不要轻易透露给他人,以便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