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新浪(NADSAQ.SINA)公布的两项远期出售协议,加深了业界对于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不确定性。
6月8日,新浪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SC 13D/A文件披露,管理层已于6月3日签订协议,约定出售部分MBO股票,出售股份最多不超过125万股,目前尚未披露价格。
新浪提交给SEC的文件中称,公司股东之一New-Wave Investment Holding Company Limited(新浪投资控股公司)已与高盛旗下公司Goldman Sachs Financial Markets签订了一份远期出售交易协议。
New-Wave Investment是新浪管理层在2009年为实现MBO而设立的离岸公司。包括中信资本、红杉中国以及方源资本等三家私募基金,新浪CEO曹国伟等新浪管理团队都是该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其中,曹国伟是该公司的唯一董事。
早在今年1月,新浪曾在向SEC递交的文件中披露,New-Wave在2010年12月31日和一家名为BANA的公司签订了100万股的远期出售协议。
通常来看,企业签订远期出售协议是为了锁定利润。到了约定的期限,无论股价低于还是高于约定价格,股东都只能以约定的价格出售股票。“新浪推出微博业务之后,新浪的股价表现有很大提升,选择在这个时机签订远期协议,或能帮助新浪锁定一部分收益。”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说。
对于新浪远期出售协议的举动,IT评论人谢文(微博)在微博上发表观点认为,或许是为了偿还当年MBO时的债务。李玮栋也认同这一观点,“从2009年到现在,参与MBO的三家私募基金确实需要考虑退出。从新浪的股价来看,现在退出确实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如果这两笔共计不超过225万股的大幅减持计划完成的话,新浪管理层股权比例可能由9.14%降至5.7%。
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今年新浪递交给SEC的2010年年报(20-F)披露,新浪管理层(包括New-Wave所持股票以及11个董事、管理层个人所持股票)持有的股票总数为605万股,持股比例为9.14%,其股份比例已经低于第一大股东FMR LLC(富达基金母公司)持有的9.24%(608.6万股)。一年前,二者的持股比例分别为10.25%(631万股)和8.82%(537万股)。
如果两项远期出售交易完成,按照新浪2010年财报所述的股东结构情况,新浪管理层5.7%的持股比例将屈居第三大股东,大大低于持股比例为7.38%的第二大股东T.Rowe Price Associates.In。
不过新浪对于上述管理层股权比例下降的问题予以否认。新浪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只是在假设状态下进行的计算,因为这两次远期出售交易都还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这段时间内新浪管理层不可能坐视自己股权的减少而无动于衷,其间管理层或将会有相关的股权动作来弥补远期出售交易可能带来的冲击,而且其他股东是否减持也尚未可知,不过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不过,从新浪2010年披露的财报来看,新浪管理层不再是第一大股东已是事实。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减少,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第一大股东FMR的不断增持。新浪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5月26日,新浪管理层共持有公司股票数量为631万股,而2010年年报则披露,截至2011年5月,管理层持股数量降到了605万股。
业界猜测管理层减少持股原因之一是高管减持。公开数据显示,曹国伟在2010年5月26日时持有13.5万股,2011年1月初披露时只剩下9.4万股;上周五提交的F-1文件显示,曹国伟个人持股数量增至11.46万股。不过新浪并没有对高管是否减持套现作出回应。有业界人士认为,高管减持或与美国资本市场上愈演愈烈的中国概念股猎杀潮有关,一些中国概念股因为财务问题被美国投资者质疑,新浪虽然没有这方面的质疑,但股价却因微博拉升有所虚高,毕竟其微博业务目前为止并没有直接带来多少收益。
自4月下旬创出超140美元的高点之后,新浪股价开始逐步走低。本周三新浪公布新浪管理层出售MBO股票之后,新浪大跌11.28%,报收于96.79美元。
第二种可能是用作员工的股权激励。李玮栋认为,“或许是为了拿出一部分用作股权激励,例如新浪希望加大对微博项目的投入,管理层也可能通过减持来激励微博相关人员。”
第三种可能是与当初参与MBO的私募基金在进行退出有关,管理层很可能为了偿还当年MBO时的债务。
截至记者昨日发稿,新浪并没有就上述问题进行公开回应。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