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IT消息】北京时间11月16日,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今日被《时代》杂志评为2010年度人物。扎克伯格的当选理由是,他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建立了一个社交王国,并因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时代周刊》还专门刊发署名利夫·格罗斯曼(LEV GROSSMAN)的文章,详述了扎克伯格的社交理念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称,马克•扎克伯格已经带领着我们进入了Facebook时代。
以下是文章全文:
Facebook时代
2010年11月16日下午,马克·扎克伯格正在“水族馆”主持一个会议。“水族馆”是Facebook一间会议室的名字,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个房间位于办公区域的中间,三面都是透明玻璃,所以每个人都能一清二楚的看见里面的状况。会议室在Facebok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这里每个人才能拥有些个人隐私,哪怕是在透明的“水族馆”会议室内。Facebook的其他办公空间是完全开放的,没有小隔间,没有办公室,没有分隔墙,有的只是办公家具。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曾经在美国财政部担任过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的首席幕僚,但即使是这样,她在Facebook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身为Facebook首席执行官及联合创始人,扎克伯格同样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现在“水族馆”内的众人正在仔细审查第二天将要发布的Facebook新型邮件系统,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可以说非常的顺利。扎克伯格一直在主导会议,没有记录也没有用白板,他挥舞双手不停的抛出观点,但听得出他的语气非常轻松。扎克伯格还和外号博兹的安德鲁•博斯沃思(Andrew “Boz” Bosworth)开着玩笑,博兹是本项目的工程主管。当年博兹在哈佛大学教授《人工智能》课程,扎克伯格是他的学生。虽然在那个学期,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但博兹说他的这位老板当年课程成绩可不咋的。除了角落里的记者,会议室里没人看起来是超过30岁的;除去陪同记者的公关人员,会议室里都是些男小鬼。
突然,会议室大门打开,一位头发灰白的男人闯了了进来,样子很惹人注目,后面还跟了两个随从。这名男子成了会议室里年纪最大的人,同时也是唯一一个穿西装的。他语气轻松的解释,他只是路过进来看看,并向扎克伯格做了自我介绍,他名叫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联邦调查局局长。
两个人握了握手,闲聊了几分钟,穆勒就离开了。会议室陷入了沉寂,大家面面相觎,好像在说,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没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差不多在七年之前的2004年2月,扎克伯格还只是个19岁的哈佛大学二年级生,他在宿舍里开通了名叫Thefacebook.com的网上服务。这项服务宣称自己是一个“连接大学社交关系中各个人的在线目录”。今年这项改名为Facebook的服务新增了5.5亿用户。地球上每12个人之中就有一个拥有Facebook账号。用户们讲75种语言,每月总共花费在Facebook上的时间超过7000亿分钟。上个月,Facebook的页面浏览量占到了全美的四分之一。目前Facebook用户正以每天70万人的速率在增长。
不到七年的时间,扎克伯格创造出了一个比美国大一倍的社会实体。如果Facebook是一个国家的话,那它的人口排在中国和印度之后,位列全球第三。Facebook最开始只是个消遣工具,现在它变得越来越真实,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我们的社交生活使扎克伯格成为了身价60亿的大富翁。
Facebook已经融入到美国人的社会结构中,不仅仅是美国人,应该是人类的社会结构中。将近有一半的美国人拥有Facebook账号,但是70%的Facebook用户在美国本土以外。我们的社交活动已经全球化,这是即成的事实。马克•扎克伯格已经带领着我们进入了Facebook时代。
(责任编辑:何峰)
成长史
扎克伯格是最后一代了解在互联网之前,人类是怎样生活的人。他出生于1984年,在纽约州的多布斯菲利长大,父亲是一位牙医。无痛牙医扎克伯格医生的口号是“我们为胆小鬼”服务。扎克伯格有三个姐妹,大姐兰迪目前在Facebook担任消费者营销和社交产品措施部门的头头。这个家庭使用鼓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造就的孩子都充满信心。根据父亲埃德的说法,小时候的马克•扎克伯格“意志坚强、冷酷无情”,埃德说:“对于其他孩子的问题,可能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了。但对于马克来说,如果他问了问题,说‘是’可能还好,如果说了‘不是’,那就要打起精神。你必须准备事实、经历、逻辑和理由与他进行强有力的争论。我们设想他会成为一名律师。某天会把陪审团说得心服口服。”
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姐妹们还喜欢搞恶作剧:1999年新年前夜,他们的父母还在担心千年虫问题,马克和兰迪却等到半夜钟声敲响,就关闭了房子的电源。此外,他们还干过一些大项目。有一年寒假,他们决定拍摄一部完整的《星球大战》模仿电影。兰迪说:“当时我们是非常认真的。每天早上醒来,我们就会开个制片会议。马克的声音那时还没有变,他扮演的天行者卢克声音又高又细,还有我2岁的小妹妹,我们把她塞进一个垃圾桶让她走来走去,扮演机器人R2D2。”
如果马克拍过《星球大战》还没有让人吃惊的话,那么除此以外,他还是个早熟的计算机程序员。马克•扎克伯格的编程生涯开始于一台运行Windows 3.1的Quantex 486DX电脑。12岁那年,他创立了一个家庭网络,他称之为扎克网。马克•扎克伯格中学时还写过一个掷骰子的电脑游戏,以及一个以罗马帝国为背景的游戏。
扎克伯格先是在当地上的高中,然后转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在那里他展现了两个才能:古代语言和击剑。他还和同学合作写过一个音乐推荐程序Synapse,当时美国在线和微软都想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这个程序。但为此马克就不得不辍学,以便能继续开发这个程序,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去了哈佛大学。
(责任编辑:何峰)
扎克伯格消除欲望
扎克伯格在哈佛及其之后的生活,成了十月份公映的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题材。这部电影由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指导,艾伦•索金(Aaron Sorkin )编剧。《社交网络》用丰富的电影语言,戏剧化的展现了一个暴躁,不会与人打交道的天才,内心却孤独无比。这个角色几乎和现实中的马克•扎克伯格没有一丝相像之处。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马克•扎克伯格看上去并不魁梧:差不多身高173厘米,高鼻梁,鸡胸,卷曲的头发贴在头皮上。他的穿着则像兄弟会成员一样,T恤加牛仔裤,但指甲却修剪的非常的整洁。马克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下巴,总是稍稍扬起。电影中的角色总是低着头,用鼻子对着对方,但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就好像总是踮起脚尖,试图看到更多的东西。
扎克伯格总是被人描述成“孤僻,不会跟人打交道”,但这并不完全正确。真实情况是:跟他交谈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他把交谈作为一种尽可能快速、高效传递数据的方式,而不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马克讲话非常快,也非常精准,如果没有数据可交换,他就会陷入沉默。交谈中,他不会主动抛出话题或给你一个鼓励的表情。他的默认表达通常是睁大眼睛盯着你,就好像你的额头上站着一只大蜘蛛。
最令人不安的是,如果你的问题不给力的话,马克会掉转头,看另一边。让你看着他那高耸鼻子的侧面。博斯沃思说:“如果你不拿出令人信服的观点,他就会那样。他并不是想表现的不礼貌。马克的意思就好像是,既然你不能利用好这段时间。他就要找到其他途径更好的利用这段时间,即时你还坐在这里。”
就因为如此,人们都记住了扎克伯格冷酷的一面,而忽略了他温暖的一面。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回避和别人目光接触。他想得快,说得也快,希望你能跟上他。他没有表现出愤怒或焦虑,只是出奇的平静。如果你和他的同事交谈,他们会强调自己很喜欢扎克伯格的作风,外人得出错误的印象只是因为误解了他。他们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希望保住自己的工作,人们真的很喜欢他。
在电影中,扎克伯格做事的动机很明确:利用自己程序员的天赋泡妞、赚钱、获得派对邀请函,这些是虚构的。现实生活中,扎克伯格已经有了女朋友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她现在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三年级学生。七年前,在扎克伯格创立Facebook之前他们就认识了。现在两个人一起住在加州帕洛阿尔托。
对于金钱,扎克伯格漠不关心,并且几乎到了病态的状态。按照大多数标准,他的生活方式都非常适度,但对于一个被《福布斯》估算身价为69亿美元的人来说,他的生活真有点像清教徒。扎克伯格现在住在办公室附近一间租来的房子里。他一直在工作,目前唯一的业余爱好是学汉语。他开的车是一辆黑色的讴歌TSX,对于一个亿万富翁来说,买这种车就好像买一件衬衫。感恩节假期,他带着家人去了奥兰多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在那里他还买了一根魔杖。
扎克伯格列在Facebook兴趣列表中的一项是”消除欲望”。扎克伯格说:“我想把重心放在我们在做的事情上,我放在个人信息中的东西,就是目前我的重点。这是佛教戒律吗?对我来说,我不知道,我觉得人很容易分心,被吸引到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或物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消除对不太重要事情的欲望。”
如果扎克伯格不是亿万富翁的话,这套理论真是太过理性了,在他这个年纪正是急切追求欲望最大化的时候。不过可以看出扎克伯格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欲望。今年七月,扎克伯格去了爱达荷州太阳谷参加会议。吃晚饭的时候他和新泽西州纽瓦克市长科里•布克(Cory Booker)坐在一起,当时的情况肯定很有趣,因为在九月,扎克伯格宣布他将从自己个人的Facebook股票中拿出1亿美元,用于改善纽瓦克的学校系统。他甚至根本不是纽瓦克人。
扎克伯格跟纽瓦克的教育系统可以说是有个人关系,他的女朋友陈哈佛毕业后曾在那里教过小学。但不仅如此,他发现新泽西的数学教育是全美最差的。扎克伯格说:“教育在这里不受尊重,社会对其的投资也没有得到回报,这种事对我真是个打击。”12月9日,作为由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举办活动的一部分,扎克伯格承诺要将一生中一半的财产捐出。
《社交网络》上映以后,扎克伯格租下好几家影院,让全公司的人去看。看完电影后,公司员工都去喝了苹果马蒂尼,扎克伯格在电影中喝的酒,但其实他之前从未喝过。扎克伯格说:“对于电影中,他们专注的细节,我觉得很有趣。电影中那些T恤我都有。但影片最大的问题是主旨方面他们完全搞错,建立Facebook就是为了泡妞,进终极俱乐部。影片完全搞错了我们建立Facebook的真正动机,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是因为觉得它真的很棒。”
现实中扎克伯格并不孤僻,他不是个孤单的人。事实恰恰相反。他的一生都处在相互连接、备受支持的社交环境中:先是在家庭中,然后是在哈佛大学宿舍中,现在是Facebook,在那里有他最好的朋友和员工,没有独立办公室,工作很棒。扎克伯格喜欢被人群包围。他如果没有建立Facebook,那他余生也会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社交生活;而他建了Facebook,因为他想让我们大家拥有和他一样的生活。
(责任编辑:何峰)
Facebook终结另一个梦想
Facebook是梦想的现实产物,但同时也是另一个梦想的终结,一个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梦想。那时候互联网的架构刚刚诞生。互联网是按当时的实际设计的,也是60年代反正统文化的一种宣泄。没人负责,这里是平等、匿名的天堂,是电子公社。
到了70年代,这种电子公社渐渐消失,互联网继续发展,反正统文化的观念慢慢消退。到了八九十年代,互联网成了逃离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年龄、性别、种族、工作、婚姻、住在哪里、在哪里上学,一切都烟消云散。实际上这是六十年代社交生活的重演:上线、登入、下线。
最后梦想的终结我们都很清楚。进入90年代,互联网成为主流。网民数量激增,从1990年的260万到2000年的3.85亿。匿名和平等使得早期互联网非常的解放,但也给一些不好的东西以可乘之机。互联网成了色情、诈骗、垃圾邮件、黑客和病毒制造者的避难所。
扎克伯格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距离60年代过去了20年。他对平等和匿名没有感伤情怀。他利用Facebook作为大学联络工具,可以说打响了接管互联网的第一枪。扎克伯格只是想让人们做回自己。在诸如Friendster和MySpace等早期社交网络中,身份的概念是不严肃的,但Facebook完全不同。扎克伯格说:“我们希望在地图上标出世界上存在的东西。世界上有信任。我认为人类通过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析社会,所以这就是核心,我们就是要标出这些信任关系,更通俗地说,就是朋友关系。”他称这种地图为社交图,是一种全新种类的网络。
Facebook没有只停留在学校内。扎克伯格和他的搭档,包括室友达斯丁•莫斯克维兹(Dustin Moskovitz),还有创建Napster的肖恩•帕克(Sean Parker),带领Facebook以高风险强制行军的方式征服世界。到2004年底,Facebook已经进驻数百家美国大学。2005年,拓展至高中和外国学校,2006年拓展至办公场所,最终对13岁以上的人开放。Facebook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2006年12月,它拥有1200万用户,到2009年12月底,用户数达到3.5亿。
Facebook快速成长的原因在于给了人们想要的东西。互联网能让你舍弃的一切东西,现实生活中让你耿耿于怀的一切,工作、家庭、背景都不再重要。在Facebook上,你就是你。
扎克伯格用千禧年中更现实的情感改造了理想主义的60年代互联网结构。匿名可以让人们表露真实的自我,但也许我们真实的自我并不是最好的自我。Facebook使网络世界更像现实世界:无趣但很文明。互联网的蒙面时代已经结束。那时人们过着双重生活,现实和虚拟的,现在人们只过一种生活。
实际上,人们并不希望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不过希望用更独特的洞察力来观察自己的生活。如同乔布斯发现,相比命令行,人们更喜欢图形界面。
这是马克•扎克伯格的理论没有真正成功的一个领域。有时它好像是一个外星人类学者研究地球人得出的结论,但却是真实的。扎克伯格说:“在大学里,我同时学习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课程。我说过很多次,但别人无法理解。我对两个学科的结合很感兴趣。对我来说,电脑是永远只是建立美好东西的途径,而不是去终结其本身。”
还有人写代码的水平可以和扎克伯格媲美,没有很多,但还是有的,但这些人没有扎克伯格那样的灵魂方式。Facebook成长与国际化产品经理纳奥米•格利特(Naomi Gleit)说:“他情商很高,我经常向他请教,比如我正在处理的关于女性的问题,他会很理性地告诉我他对形势的看法。”扎克伯格的母亲凯伦是一名精神病医生,现在帮助她的丈夫打理办公室,凯伦认为马克对事实很“感性”,因为他和三个姐妹一起长大。
(责任编辑:何峰)
互联网Facebook化 让世界友好
不管怎样,了解别人的大脑如何工作是扎克伯格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在Facebook之前就已经开始了。Facemash就是他哈佛二年级创立的地下网站,在这里哈佛男生可以评比心仪女生的热辣程度。这种方式很粗鲁,一些人觉得很冒犯,但却很吸引人。人们想这样做。早期企业家从互联网中看到了计算机网络,扎克伯格看到了人的网络。
社交网络已经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试想一下:2005年互联网最具竞争力的市场是照片共享。Facebook进入这个领域时可以说完全处于劣势。Facebook首席技术官布雷•泰勒(Bret Taylor)说:“Facebook的照片服务可能是互联网上功能最少的照片产品,照片的分辨率不能打印,也没什么组织能力。但Facebook的照片共享服务有项东西是别人没有的。如果你上传了某人的照片,你可以在照片上标记他或她的名字。”
果然,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正是人们想要的。人们不想用目录来组织自己的照片,他们希望以照片中的人来组织照片。正如扎克伯格所说,这就是人们解析世界的方法。Facebook蹩脚的照片共享服务于2005年10月末推出。到2007年,它的流量就超过了PhotoBucket、Flickr和Picasa。目前Facebook上面有150亿张照片,每天用户要上传1亿张照片。
这就是Facebook的运作模式,开发者要为此去创造应用程序:深入市场,让产品社交化。他们手中有个终极武器:社交图,这是一种分类杀手。游戏就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家名为Zynga的公司为Facebook开发游戏。按照现今的大预算、高尖端标准,它的游戏简单的可笑,但它们是社交游戏。在游戏《FarmVille》,你可以访问朋友的农场。在《黑手党战争》中,你可以“猛揍”你的朋友。《黑手党战争》目前有1900万玩家。FarmVille有5400万玩家。创立才四年的Zynga,已经创造了540亿美元的价值,比全球第二大游戏出版商EA还要多。
Facebook发展过程中,触角甚至伸到了市场以外。即使没有访问Facebook,也很难忽视它的存在。很多网站恳求用户用Facebook账号登陆,《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是这样,Myspace和Youtube也是这样。微型的蓝色按钮邀请你加入Facebook。Facebook账号成了验证身份的工具,互联网护照。
大多数人以为Facebook就是对同事晒出的独家照片大加赞赏,但扎克伯格正在做的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感受的方式,这意味着,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时代,整个世界如何感受。
现在的互联网就像是一个空的荒原:你在页面之间徘徊,没有其他人,只有你。像Amazon.com产品网页和YouTube视频,每个人都曾经来过,并审视评论过,留下陌生人暴徒式的嚎叫。
扎克伯格的目标是互联网在Facebook化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你的朋友。在亚马逊,您可能会看到你朋友的评论。在YouTube上,你可能会看到朋友看过的视频,并首先看到他们的评论。这些评论和意见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你知道是谁写的,跟你是什么关系。互联网要根据人类关系进行重组。桑德伯格说:“这是一个从公众智慧向朋友智慧的转变。”哪怕有10万个人喜欢张三都没关系。如果你最亲近的三个朋友喜欢李四,你就会对她感兴趣。”
不仅是在网络中,把这个理念延伸到电视中。想想看,电视节目单是根据朋友的喜好排列的。而不是根据电视台来排列。再把这个理念放到手机上。扎克伯格说:“我们有一种幸运巧合的观念,是人都有。这就像你去一个餐厅,碰到了很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真棒,这就是缘分。看起来非常神奇,因为不常发生。但我认为实际情况是这种事情不罕见。只是可能99%我们都错过了。你认为有多少时间你和他在同一家餐馆,就因为背对而坐所以没看到对方,或者相差10分钟你们没有碰上,又或者他们就在隔壁的餐馆内?社交网络会让你的生活更充实,因为你再也不会错过剩余的99%,这种以前的意外惊喜会越来越多。”
Facebook希望为那些桀骜不驯的人们提供一个家,将冷漠世界变成一个友好的世界,让你在网络居民中工作、生活,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互联网乃至整个世界都更像一个大家庭、一间大学生宿舍或一个办公室,你的同事同时也是你最好的朋友。
(责任编辑:何峰)
自信的一群人
Facebook拥有两座办公大楼,间隔只有几分钟路程。建筑物外观为野兽派建筑风格,内部装修古怪,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硅谷风格:时尚的吊顶、混凝土地板、钢梁、窗户数量众多。还有一个巨大的棋盘,到处是涂鸦的“黑客”字样。大厅里堆放着两轮滑板。
人事变动一直是硅谷长期面临的问题,员工跳槽频繁,目前Facebook拥有一流的精英,且每位员工都有过人之处:泰勒领导的团队开发出Google Maps。不善社交的员工在Facebook不会感到自卑。Facebook存在一群有影响力的网虫:他们属于用户友好型,浑身散发出某种自信,深深感染着你。
Facebook员工待遇也不错:一日三餐免费;不限制零食;免费干洗衣服。但其主要吸引力是扎克伯格的愿景。Facebook产品副总裁克里斯·考克斯(Chris Cox)说:“所有关键工程师都会遭遇同样的故事,‘我以前曾喜欢Facebook,现在没兴趣了。我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Facebook纯粹是浪费时间。’与扎克伯格的会谈完全改变了我的观点,我从他哪里看到了愿景。”
开始大量赚钱
Facebook办公室不断扩大,因为Facebook除增添大量用户外,还开始大量赚钱。用户增加应归功于扎克伯格,但盈利应主要归功于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
高雅机智的桑德博格现年41岁,2008年初加盟Facebook。之前曾负责Google广告业务。她说:“我从未想到会在一家私有公司工作。但Facebook正在改变世界,我一直希望能够在会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公司工作。”
Facebook营收源只有一个:广告。桑德博格加盟Facebook之前,扎克伯格的广告业务发展缓慢,他拒绝销售横幅广告。但桑德博格能够通过指出Facebook尚未被注意的细节吸引耐克、Vitaminwater、路易威登等大广告客户。她向客户详细解释了Facebook对用户的了解程度。Google根据用户搜索历史推测用户的身份和兴趣,然后发送广告。Facebook则不需要推测,因为用户已经告知Facebook自己的身份及兴趣。因此,如果耐克希望向亚利桑那州19-26岁的人群发送广告,Facebook可以帮助耐克轻易实现其目标。Facebook在定向广告世界投放精准广告有独特优势。
社交性:Facebook用户在选择“喜欢”某类广告后,出现在网页边缘的广告可进入用户新闻反馈,并进入好友的新闻反馈,使之拥有一个社交环境。用户认可后,可将广告发给好友。对营销人员而言,这是一招杀手锏。桑德博格说:“营销人员一直在探索让用户将东西销售给好友的途径,Facebook帮助营销人员完成这一夙愿。”
Facebook双重身份:Facebook我们的生活中既是一项营利业务,也是一个媒介。这种双重身份不会一直融洽相处。想象一下,当一位好友喜欢一款产品时,会有更多人分享,数据分享次数将增多。也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被第三方用作赚钱工具。但更多人愿意让自己的社交生活成为主流企业举办的广告盛会。耐克去年在世界杯期间投放广告时,曾有600万人点击其广告。
Facebook是一家私有公司,不发布财报,但桑德博格似乎很自信。她说:“我认为Facebook业务模式健康是一种很公正的说法。”扎克伯格证实Facebook已经盈利。分析师和记者估计Facebook在2010年营收为11亿美元-20亿美元。
Facebook本身设计方案与扎克伯格休戚相关。其色彩设计采用蓝、白颜色,这是因为扎克伯格是红绿色盲。他看不见许多种颜色,但能看见蓝色。该设计还寓意Facebook的宏伟蓝图。
马克·扎克伯格还是一位策划高手,他利用对Facebook的控制迫使人们将更多私人信息公开与好友分享,洞悉他们的内心,并将用户的数据反馈给广告客户,提高网络流量,同时也增加他庞大的个人财富。
(责任编辑:何峰)
对出售个人信息厌恶至极
但玩世不恭和贪婪并非扎克伯格的性格特征,Facebook不向广告客户出售用户数据。他并未强迫任何人分享信息,并对出售个人信息厌恶至极。
2007年11月,Facebook发布广告系统Beacon,可告知好友自己的购买习惯。用户可以关闭通告,但无法控制自己的信息,于是开始憎恨Beacon。该广告系统发布一个月后,扎克伯格向用户道歉,并废弃该系统。
不可思议的是,同一幕在2009年又开始上演。当时Facebook推出一套复杂的隐私控制。人们发现自己的信息出现在不愿出现的地方后再次愤怒了。但扎克伯格总能“化险为夷”。扎克伯格说:“我最在意的是使我们的世界更开放、更连通。开放意味着人们能够访问更多信息;更加透明意味着大家共同分享信息,对我们的世界都拥有发言权;连通就是帮助人们保持联系,使大家能够换位思考。”
扎克伯格有时象部分未来极权王国秘密警察的发言人:你为何不能与人分享?你为何不希望开放,莫非你有什么需要隐瞒吗?扎克伯格在2009年接受《Facebook效应》一书的作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采访时说:“拥有两种身份就是缺乏正直的一个示例。”这也是硅谷精英奉行的态度。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去年在接受CNBC采访时将之归纳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扎克伯格将誓死捍卫隐私。但对他和大多数拉动网络发展的人而言,隐私涉及技术、经济和美学范畴。不能充分交换信息将导致效率低下。互联网是为了传播信息而生,而不是将信息封存在一个角落里。
但生活在后现代技术统治下的我们需要隐藏一些信息。你在同事面前和家人面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这并不意味着你过着双重人格的生活。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行为。身份不是一种简单的东西:具有复杂性、变化性和流动性。
人们喜欢Facebook的原生态运营方式。Facebook将好友、同事、浪漫的搭档、分别多年的同学都召集到一个大房间。Facebook上只有一种关系:友情。你可以和所有人成为好友。
扎克伯格在隐私方面一直有先见之明:社会规范在不断变化中。人们不喜欢Facebook于2006年推出的News Feed,扎克伯格坚守自己的原则,现在News Feed已成为Facebook不可或缺的功能。考克斯说:“世界在不断变化中,来电显示电话最初推出时,人们曾惊慌失措。天哪,人们知道是我在打电话,太恐怖了。我不希望被人跟踪。目前的情况是,不知道是谁打进的电话,当然不接了。”
(责任编辑:何峰)
Facebook上的自我非真实的自我
Facebook上的人际关系很有诱惑力、能够蚕食甚至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Facebook友情就像是情感庞氏骗局,人们认为一份投入可收获10倍回报。今年初欧洲精神病学期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一名女性因迷恋Facebook而失业。作者指出,迷恋Facebook可导致某些疾病。Facebook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能够换位思考。研究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参与社交网络的离婚率增高;66%的受访者援引Facebook为离婚证据的主要来源。
尽管Facebook效率高、规模大,受众覆盖半个地球,内部整合性极佳,但在传递人类人际关系方面还面临困境。Facebook是一款优秀的数据发送和接受工具,但我们不是数据,人际关系也不能简单地转化为信息交换,我们无法在喜欢和不喜欢、友好与不友好之间作出简单的二选一选择。
其实,我们在Facebook上展示的自我远非真实的自我。将Facebook上的自我视为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我们通过互联网经营着自己的社交生活,就必须意识到网络社交生活产生的扭曲,否则,我们将被网络社交生活扭曲。
(责任编辑:何峰)
将开始中国之行
Facebook总部处处充满使命感,让人感觉世界将越变越好,Facebook将改变世界。博斯沃斯说:“认为Facebook无关紧要,我感到很震惊,也不认可这种观点。Facebook将我们周围的人连接起来,意义重大。”Facebook项目经理萨姆·列森(Sam Lessin)在上大学时就认识扎克伯格,他后来离开自己的创业公司,追随扎克伯格。他说:“Facebook将对世界重要演变进程产生实际影响。”
Facebook已足够强大,并引起政府关注。Facebook拥有丰富的个人资料,美国政府有时还需要借阅部分资料。
扎克伯格将在假日期间开始中国之行,她的女友家在中国。我们不禁会想,他是否会秘密调查中国市场,毕竟中国是一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
扎克伯格处事谨慎,未就Facebook能够走多远明确表态。Facebook上有批评扎克伯格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并未惹恼扎克伯格。他说:“这些文章作者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
扎克伯格说:“任何人在运营一家公司时都会犯错误,我也不例外。”他乐意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他曾拒绝雅虎数十亿美元收购Facebook要约。扎克伯格说:“我认为未来5年需要扩大Facebook平台,大多数应用将社交化,大多产业将重新思考,一切设计都应以社交网络理念为中心,如果说Facebook过去5年是处于发展期,那么未来5年将获得其它国家的认可。”
社交网络规模越大,希望加入该网络的人面临的压力也越大,这意味着社交网络将加快增长速度,直至市场饱和。人们拒绝Facebook将非常困难。但扎克伯格将随着社交网络一起成长。
尽管Facebook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有象扎克伯格这样有才气、有自信的人才能创建Facebook。(本文由柯山、竹子共同编译)
(责任编辑:何峰)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