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记者/丁弋弋(发自成都、上海)
成芯已被转让给德州仪器,如果武汉新芯也被外资全盘收购,中国芯片代工行业的半壁江山将拱手让人,振兴中国芯片产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武汉新芯如被外资收购,这对我国产业将是致命的打击!”这句令人触目惊心的断言总算没有成为现实。
10月29日,中国内地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0981.HK,以下简称“中芯国际”)和武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注资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新芯”)。
武汉新芯是我国中部首个12英寸半导体制造项目。该厂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00亿元,2008年正式投产。此前,它一直由中芯国际代管运营,但今年下半年传出要另谋主人的风声。
中芯国际收购武汉新芯的消息意味着此前试图并购新芯的美国美光梦已破碎。一条极其重要的芯片生产线留在了本土企业手中。
“武汉保卫战”
据武汉新芯的一位高管对《IT时代周刊》透露,在美光之前,台积电已谈过一轮。
该高管声称,年初以来他一直跟武汉市政府互动,由于它是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不缺资本、技术、订单,而武汉新芯重要客户飞索那时恰恰申请了破产保护,加上原托管方中芯国际运营局面不乐观,因此,武汉新芯确实仔细考虑过与它的合作。
但是,与台积电的合作会遇上政策风险。台湾地区一直严控半导体业西进内地市场,至今未开放12英寸项目。此外,由于台积电与中芯国际之间的纠纷,导致其在内地市场留下霸道印象,业内有多名权威人士反对这一交易。最终,台积电的并购申请没能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
而就在台积电谈判时,美国美光也在活动。美光公司是世界第二大内存芯片厂,是美国500强企业之一。几年来,它一直在寻找外部资源,拓展亚洲市场。之前在与日企争夺与台企的战略合作中没占到便宜,困境中的武汉新芯找到了最好机会。
据称,在谈判期间,美光提出了优厚条件,答应双方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以重金与技术入股,期望能控股运营,双方一度接近签约阶段。关键时刻,主管部门也意识到外资入主后的产业风险,最终终止了与美光的谈判。
武汉新芯与美国光美的谈判之所以功亏一篑,是因为近来本土半导体业似乎陷入被外资疯狂抄底的危局,这已经引起国内半导体产业人士的警惕。
10月16日,美国德州仪器宣布将以现金与其他投资形式收购由中芯国际代成都市政府管理的成芯半导体制造公司,首期投资额约2.75亿美元(约合18.3亿元人民币),其在国内第一家生产制造厂将更名为德州仪器半导体制造(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仪”)。
这对于德州仪器而言显然是项划算的买卖。截至目前,该项目总投资外加固定资产总值大约40亿元人民币,所以成芯内部消息人士说,交易一达成就等于德仪赚钱了。德仪不但获得了生产设备,还得到一间巨大的毛坯厂房,未来将用于扩产之用。这让许多人士质疑过成都方面的“贱卖”举动。
据本刊记者了解,半导体业的高端技术只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全球半导体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眼下,美资在国内的收购除了是扩充产能的需要外,更是为了消灭潜在的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迅速建立起产能,满足中国的需要。
作为本土的半导体厂商,中芯国际、宏力、华宏等的自我生存能力一直不妙,不少企业是完全仰赖着政府和银行信贷支撑着。目前,国内的高端半导体产业可以说是外资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如今成芯被已转让给德州仪器,万一武汉新芯也被外资全盘收购,这些代工厂的缺失只会导致国内半导体的基础越发的脆弱。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振兴规划》强调了这一产业的自主可控性,‘十二五’规划中,也是重点编制的战略产业之一。”iSuppli半导体产业高级分析师顾文军说,由于美国美光不是代工模式,如果武汉新芯卖给它,那么本土设计业将丧失制造平台。
顾文军解释道,成芯只是8寸厂,并且不是国内唯一的模拟圆晶厂,而武汉新芯则是全新的12寸厂,又是唯一的存储芯片代工厂,如果武汉新芯被收购改编成为一家外资企业的生产线,而不是一家开放的代工厂,那么这对于国内刚刚起步的存储产业来说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前,国内一些在武汉新芯生产的芯片设计公司已经开始被迫在海外寻找合作伙伴了。
因此,不少忧心中国芯片产业的人士喊出了“武汉保卫战”的口号,许多人为此不停奔走。身兼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董事长的江上舟,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就曾多次与武汉新芯方面沟通,并向更高主管部门陈情,力主新芯继续由内地经营,中芯国际最后拿出一份能充分照顾武汉政府和武汉厂的方案,终于在最后关头挽回了武汉新芯对中芯国际曾经失去的信任和信心。
“企业代管”模式夭折
最近接连传出德仪收购成芯,美光欲收购武汉新芯的消息,震动和影响了整个中国半导体界,这让“政府出资,企业代管”的中国特色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再一次成为行业焦点。
2005年成立的成芯半导体开创了晶圆代工厂“代管模式”,一度备受业界瞩目。成芯公司主体是一条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成都市政府下属的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是其主要投资方,中芯国际则负责日常的运营和管理。根据中芯国际与成都政府当初达成的合作协议,中芯国际除了向该工厂输送技术、人才、设备,还承诺在工厂建成后的若干年内优先对公司股权进行回购。2006年注册成立的武汉新芯也沿用了这一模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欲创造业绩,发展高科技;另一方面,中芯国际欲进行所谓的菱形布局,而苦于缺乏资金,所以双方各有所求,一拍即合。时任中芯国际总裁的张汝京曾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合作发展半导体的新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在今天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顾文军告诉本刊记者:首先,半导体产业需要规模经济,过多的分散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构建,而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求“驻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次,半导体产业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而政府一般是在前期投入一笔资金,而在后期则没有持续性的投入。
另一位中芯国际的内部人员也指出,与几年前地方政府对于半导体的热情相比,它们如今的态度己大幅转变。一则是经过实践发现半导体行业赔多盈少;再有的是,比半导体易入门的新技术产业近期冒出很多,如多晶硅,光伏及LED等,相比投资较少,而获利可能大。
“随着成芯和武汉新芯运营模式的改变,‘企业代管’已经名存实亡。”上述中芯国际内部人士认为。
填不满的资金缺口
武汉新芯续归中芯国际运营,但武汉当地政府仍然有顾虑。因为,过去托管时,对方的管理层对新芯发展缺乏商业规划。2008年投产后,新芯产能仅3000片/月,至今持续亏损。
为了让武汉政府放宽心态,中芯国际现有管理层给了不少新的承诺,双方将改变过去托管合作模式,中芯国际未来将注资新芯,它将正式变为中芯国际武汉厂,并承诺在武汉研发、生产45至90纳米的产品,未来不会只做存储芯片,将增加利润较高的逻辑类产品,且主要服务于内地市场。这等于说,武汉新芯的地位与中芯国际北京、上海两座12英寸工厂平等。此外,武汉新芯方面还得到了包括人才培训、芯片设计、产业链构建等合作。
但实现这样的承诺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撑。依目前局面来看,武汉新芯至少需几亿美元注入。而要让中芯国际立刻掏腰包,几乎不可能。今年春天以来,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总裁王宁国多次对外表示,现金不足,导致无法扩充产能满足订单需求。
“中芯国际根本拿不出钱,政府方面应该会先帮它垫上,让新芯先运转起来,等中芯国际明后两年局面改观以后再注资。”顾文军的意思是,中芯国际和武汉新芯双方先把“结婚证”领了。
即使合资公司走上了正轨,由于新芯运营充满不确定性,一旦其财务报告并入中芯国际上市公司,短期内可能为后者带来风险。不过,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对此并不太以为然。他认为,中芯国际将确保新芯厂明年月产能达2万片左右,这一数据基本可以让该厂财务维持在相对健康的水平。
如今,中芯国际已遭遇连续5年整体亏损,预计今年可堪堪达到盈亏平衡。业内人士称,中芯国际明年会提高资本开支,届时或需进一步集资。
为了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能力,有消息称中芯国际正与政府洽谈注资事宜,“可能将获得5亿美元注资”,借以扩大北京晶圆厂的产能。然而,扩大北京晶圆厂所需的成本约为14~15亿美元,因此,中芯国际还必须通过多方寻求各种融资管道。此前,中芯国际一直受困于美国进出口银行对于12亿美元贷款担保计划的搁置。
挽救武汉新芯的“武汉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中国半导体业的翻身战役仍然路漫漫。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