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环保组织拷问“苹果”供应链污染“碰钉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6日   来源:IT时报

  

  编者按

  每次电视或报纸报道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新闻,人们往往会正义感爆发埋怨企业的不是,环保组织永远扮演“正义战士”的角色。但据《IT时报》记者调查,民间环保组织常常大量引用环保局等官方数据,缺乏自身的实地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企业质疑环保组织“坐地放炮”,而环保组织自身却面临资金短缺,社会关注不够的窘境……

  风光无限的“苹果”近日遭遇环保危机。从今年4月到8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和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等34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3份《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拷问“苹果”、诺基亚、LG等29家知名IT品牌的代工厂污染情况,希望唤起IT品牌对其供应链重金属排放问题的重视。而“苹果”公司是被调查品牌中表现最差的一家。

  IT时报 尤歆飞 王家书 图 绿色和平组织提供

    报告资料多为“二手数据”

  今年4月26日,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第一期《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指出29家IT品牌的供应链有污染现象,希望各IT品牌加强监管。随后的几个月中,第二期、第三期报告对这些IT品牌的回复态度予以公示,并公开进展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牵头该项目的是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马军向《IT时报》记者介绍,从2006年起,他就开始创建“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该数据库记录了全国各地3万余家企业环境违规超标信息。通过梳理信息,马军发现许多IT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重金属排放超标,萌生了对IT产品制造业重金属排放情况进行调研的念头。“我们着重选择珠三角地区,是因为国内规模较大的IT制造企业多集中于这一地带,而且该地区的环保信息透明度较好”。马军说。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两个数据库和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源于政府发布的公开信息和媒体的新闻报道,较少深入实地调研。同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数据库仅由5~6名员工开展资料收集工作。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调研部负责人常成对《IT时报》记者说:“我们在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数据,除了借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数据库已有的资料外,基本都是政府公布的处罚决定,以及各地环保部门公示过的违规企业,这些在网上都能找到。”

  “当然,我们也有少量的实地调研,但目前基本集中在工厂外围。”参与合作的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主要成员冯永峰介绍,“达尔问和公众环境中心的成员曾经去违规企业‘苏州联建’调查,对附近水源采样、采访周边村民,并与工厂的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情况。”

  相关数据显示,珠三角是电子产品企业聚集区。在东莞,仅生产电脑主机箱板和散热器外壳的代工企业就有14000多家。那么,环保组织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时,如何梳理、判定代工企业与IT品牌之间的关联?马军介绍说,他们寻找污染企业与IT品牌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公开信息。“比如一些企业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声称自己是某品牌零件的加工商,IT品牌也会说明哪些是他们的代工厂。”当环保组织查到某品牌代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了环境,恰巧这个品牌又在调研范围内,他们就会告知该品牌,令其整改。

    高傲“苹果”冷漠应对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次重金属污染调查的调研和报告内容主要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完成。自然之友、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绿驼铃等环保组织负责联系当地媒体推广报告内容、组织发动会员单位、环保志愿者和大学生写信给IT品牌,表达对供应链环境污染的关切,从而形成公众压力,督促IT品牌做好监管工作。其中,“地球村”等十几家环保组织在整个项目中只是支持单位,他们的工作是签字挂名。


  

  

  根据《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的三期调研报告来看,已形成一定效果。共有311家企业作出回应。其中,三星、惠普、松下等企业态度较好,对于环保组织提出的供应链问题给予积极回应,均向环保组织提交了核查结果,愿意考虑利用“中国水污染地图”或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其他监管记录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

  而“苹果”、诺基亚、LG却冷漠应对。环保组织几度发信联系苹果公司,但“苹果”面对他们的调研报告,始终保持高傲的态度,对环保组织的质疑置若罔闻。直到今年7月15日,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第一次向中国环保组织做出回应,直截了当否认问题供应商与苹果公司有关。

  面对“苹果”的强硬,环保组织略显底气不足。虽然不少企业标榜为“苹果”的供应商,但“苹果”方面却从不对外公开这类信息。马军说:“要找出哪些企业是‘苹果’的代工厂,极其困难。‘苹果’对它的产业链采取高度保密的措施。如果有人提意见,它说它会自己去查,然后公布一些粗略的数据,但不告诉大家具体是哪家,这就是它的处理方法。”

  记者试图再次从苹果中国公司获得最新相关消息,但截至发稿日,其公关部黄昱娜仍旧表示以美国公司做出的回复为准,对《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中资料基本来源于网络一事也不予评说。

  此外,LG也表示和环保组织质疑的违规企业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并不知道这些企业的违规记录。LG还称,它选择的供应商都“必须符合LG的‘绿色项目标准’”。

  面对“苹果”、诺基亚、LG等企业的消极回应,马军表示,他们目前掌握的信息还有所欠缺,环保组织将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现场调研,采集更有力的数据和证据。同时,环保组织也将继续发动消费者和志愿者,向这些企业作出“绿色选择”行动,希望这些企业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民间环保组织处境尴尬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在整个《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过程中,环保组织注重于和IT企业的交涉、论战,而忽略了报告本身的质地。“民间环保组织应该做些更务实的调研,拿出实在的资料和数据,使自己的报告更具说服力。”

  面对一份详实数据的调研报告,企业往往不会置之不理,就连“苹果”也低下那“高昂的头”。来自绿色和平组织污染防治组的王亚敏告诉《IT时报》记者,“2007年时,他们曾经对‘苹果’做过产品是否符合环保标准的调查,并将结果告知‘苹果’。‘苹果’欣然接受了建议,并做出相应整改。直到现在,其产品也不含有害物质,表现都很不错。”王亚敏称,他们在做相关调研报告时都会采用科学检测和二手资料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检测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取样检测,二手资料也会及时与企业求证、沟通,力争做到实事求是。”

  然而,民间环保组织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推动环保事业方面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和企业社会责任欠缺,目前中国多数非政府环保组织的筹资能力和企业支持度不高。专业化低、筹资能力差、公信力弱……是摆在民间环保组织面前的现实问题。

  许多环保组织的资金和技术水平有限,大都没有能力去做检测、研究等具体工作。甘肃绿驼铃组织的冉小姐告诉《IT时报》记者,他们一般都是向基金会申请资金,社会各界的捐助很少,社团一般以公众环保教育工作为主。而自然之友的常成说,自然之友在《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这个项目中没有专门的基金,活动经费是从其他项目结余的资金中拼凑而成。

  马军坦言,目前企业往往财大气粗,处于强势地位,中国的环保组织数量少,力量薄弱,活动的空间也很有限。“面对强大的IT巨头,民间环保组织更应该联合起来,去督促IT品牌履行自己的环境责任。”


  

  

  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和政府环保部门基本上还是在自己的领域开展环保工作,相互间的合作很少。“其实,双方可以取长补短。”马军对记者说,“我们在广东某城市调研的时候,那里的企业有2万家,而环保局只有60名员工,根本管不过来。环保局的人员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设备,而环保组织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如果由环保局负责日常监管工作,民间环保组织做好社会上的宣传和动员,可以共同推进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国目前拥有非政府环保组织3000多个,且大多是学生研究组织,他们在综合测算评估等方面能力不高。造成这种局面或是因为民间环保组织维持生存的来源仅是基金会支持和微不足道的社会捐助,没有政府部门做后盾,这些非政府环保组织往往处在“心有余力不足”的尴尬中。对于此份报告,马军也承认了报告不够细致,会在第四期报告中加强实地调研这部分内容。采访过程中,上海市环保局某人士也向记者表明希望环保局和民间环保组织以后能加强合作,借助环保局资源,让社会环保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