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米高梅即将破产保护 传上影集团有意接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12/2010 08:33: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没必要继续撑下去了!11月3日,有86年历史的好莱坞影视公司米高梅宣告破产。其申请“破产保护”的文件显示,米高梅背负的40亿美元的债务将转化成新公司95%的股份,望远镜娱乐公司则获得约5%的原始股。三天后,该破产保护申请正式获得法院的批准。

  “老狮子”积重难返,轰然倒下本是意料当中。但让中国媒体尤为亢奋的是,“有中国公司有意购买新公司的部分股份,美国凯寿律师事务所目前正在张罗这件事情。”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语惊四座。

  随后,关于米高梅中国买家的种种可能开始被人们挖掘。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广东省电影公司等等,看似有可能的企业都对媒体声明是“不可能的”。反倒是,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曾在多种场合谈及其2003年拜访过米高梅的情形。“走出去,在国际市场进行收购,对中国电影企业也是一种选择。”任仲伦没有直接承认参股米高梅,也没有一口否认。

  入股米高梅是炒作?

  大家都在猜,究竟是谁在谋划接盘米高梅?

  第一种可能是掌握进口影片发行权的中影集团。但是,中影集团发言人蒋德福很快跳出来表态,“我们并不了解此事。中影集团致力于做大做强民族电影,最大限度地制作、发行、放映国产影片。中影集团没有计划,也不参与媒体关注的关于购买米高梅公司股份的事情。”

  旋即,市场有人放风:出资收购美高梅部分业务的中国公司就是保利博纳,此举有助于保利博纳投资海外电影并将其引入国内。据悉,保利博纳已经获得了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的资格,第二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也更吸引眼球。但保利博纳总裁于冬不无揶揄地说,“这个应该去问王中军吧。”

  王中军是华谊兄弟的董事长,他虽然没有站出来回应,但华谊兄弟的董秘胡明已经说了,华谊不会购买米高梅的股份。

  既然看似有可能完成交易的中国电影公司都声明“不会染指收购”,著名影评人士列孚干脆对南都记者断言,“米高梅最值钱的就是片库、版权,但中国至今都没有出台《电影法》,中美电影根本不可能进行产业链融合,并购一说纯粹是炒作。”

  国资电影集团是潜在买家?

  看来,话题要回归到最早透露“中国公司输血米高梅”消息的周铁东身上。周铁东是中影集团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他称,4日中午就在洛杉矶米高梅电影公司大楼旁的一家餐馆内,与美国凯寿律师事务所的老板讨论米高梅破产案件。而凯寿律师事务所目前正在张罗“中国公司入股米高梅新公司”一事。

  消息是真是假?记者还来不及仔细考证。很快,又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内部员工对外透露,该公司正联合内地某国资电影公司,有意购买米高梅股权,日前刚完成《关于收购米高梅的报告》。涉及商业秘密,上述消息人士同样不肯透露中方交易主角。

  国资电影集团的背景,加上香港上市公司的合作关系,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与星美国际(港股:00198)结成战略同盟的广东省电影公司。

  不过,广东省电影公司的总经理赵军明确告诉南都记者,“市场诱惑太多,省电影公司顾不上深入了解米高梅,没有可能参与收购。但是,中国目前流动性资本极为充裕,实力雄厚的中资企业大有人在。若成功实现交易,省电影公司愿意代理‘中国米高梅’的全球发行。”

  传上影集团最有意愿接盘

  至此,神秘中资买家的身份特征已逐渐明晰:国资电影公司背景,对米高梅了解深入,旨在接轨国际影业的产业链运作。

  几个条件叠加在一起,一个众口一词的结论呼之欲出———上影集团最有可能接盘。

  据悉,上影集团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重点培养和支持对象。在此之前,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曾在多种场合,谈及其03年到美国拜访过米高梅的情形:“当时我看了米高梅01年的财务报表,其中有一项叫作音像版权的收益,也就是他们原声音乐、主题曲等C D的版权收入,当时我看了就很惊讶,光那一项就有0 .97亿美金。那一年,中国全年的票房收入是8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光这一项,它的收入就跟中国当时全年的票房一般。”

  翻阅米高梅公司2001年的财务报表,任仲伦还发现,其新片的收入当时是1.7亿美金,但版权收入(对方叫片库经营)中,收入是5 .4亿美金。米高梅的财务总监在片库经营四个黑体字后面写了一句话:“片库经营是规避公司本年度财务风险的‘安全阀’。”———这次“取经”直接影响了后来上影集团的改革。

  当然,在眼下这个时间节点上,任仲伦不会直接承认参股米高梅,仅表示,“走出去,在国际市场进行收购,对中国电影企业也是一种选择。”但是,也没有一口否认。而且,任仲伦还对媒体透露,自己刚从美国回来,与美国东部一些电影院进行接触,准备投资收购,“价格正在洽谈中”。

  采写:南都记者 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