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议市场,云会议算是个新鲜词,对它的理解多半源于云计算的热潮。事实上,云会议正是基于云计算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商务应用,它以云模式解决了旧有的远程会议模式。当视频会议在中国从热炒变为冷饭后,云会议依然是个较为生僻的技术词汇。哪怕像北京创想空间商务通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时)这样,已经服务了300家世界500强企业、200家中国500强企业,是中国市场份额最大的云会议服务公司,盈利多年,并被国际资本广泛看好,可依然很少有人知道这家中国公司在做什么。据说,去年联想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准备重新出山的时候,就用全时的云会议服务开了一个长达8小时的网络会议。
在整个社会对于效率的普遍追求下,云会议这一在西方商务领域被广泛采用的“绿色”信息系统能否在中国遍地开花?
全时是谁
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流动着创业的血液,而对于他们而言,赚钱并不是唯一目的,主要是想把事情做好做大,全时创始人及CEO陈学军就是这类创业者。做全时之前,陈学军已经有近5年的工作经验,在国企和外企都待过,直到压抑不住内心的创业冲动,终于辞职下海。“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最开始,他们选择了为电信运营商做VPN代理业务,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赚钱快。不过,最终陈学军也没有把公司引上SP的路,而是怀揣了更大的梦想,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提升企业及社会的运转效率。
这一想法源自2006年陈学军率团去美国考察市场。当时他们发现,美国的电话会议市场规模有80亿美元,而中国连1亿元都不到。“到了美国以后才知道什么是云会议。”回国后,全时的创业团队立刻决定放弃主要业务VPN,将业务重心全部转向云会议。陈学军这样评价选择背后的风险:“当大家都知道一个生意是大生意的时候你再进入,就没你什么事了。”
值时,全球电话会议市场上只有网讯、微软和Citrix有核心技术,全时创业团队暗暗发誓要成为“第4人”,而且要做SaaS(软件即服务)技术平台。这在当时被业界人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这套技术完全不懂的陈学军开始深入WebEx取经,并大举纳贤,组建技术团队。全时目前的技术负责人便来自摩托罗拉,是陈学军“在9个月时间里跟他吃了20次饭才挖来的”。
与很多做模仿式创新、赚快钱却不舍得投入再生产的本土互联网创业公司相比,全时是一家沉下心做技术的公司,这为其后来良好的服务口碑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不懂研发,但我投研发。”陈学军说。从创建至今,全时的研发投入累计已接近8000万元。
在陈学军看来,尽管当前的技术创新环境使得中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去搞底层技术创新,但在开放的基本架构上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人就像野草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闯劲,只要想做,都做得出来。”
如今,全时的云会议服务已经不是单纯的“电话会议、网络会议或是视频会议”,陈学军挂在嘴边的另一种说法是“统一会议”,即通过整合不同的网络资源,使身处不同地区、场合的参会者既可以通过电话接入语音,也可以通过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设备共享视频与文件。而这一切,都通过全时自主研发的SaaS平台来实现。
创业无捷径
技术与内在实力是一回事,品牌打造与市场推广又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企业的IT服务能力并未受到过世界级认可,云会议领域的竞争又相对充分,全时该如何立足乃至脱颖而出?陈学军选择了一条严要求、高回报的路径——从全球500强企业入手。这一方面因为这些公司对云会议的真实需求较多,另一方面,他们对服务有更高要求,为其服务可以迅速提高全时的能力。
“创业走捷径,就会失去自身的能力。”陈学军说。他至今记得与GE接触时的小心翼翼,一个细节都不能错,以至于半夜3点还在与客户发邮件进行沟通,最终GE被他们这种认真的态度与高效的服务能力折服,签下了长期合约。
更多机会随之到来。受经济危机影响,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如果中国哪个分公司开个小会,都要使用美国总部的会议桥,实在太不方便。于是,全时首先购买了AT&T、BT等海外运营商所通用的美国专业多方通信会议桥,并通过中国电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铺设下专属的通信网络,在香港及海外地区租用和记、Orange等电信运营商网络,完成了基础设备与网络铺设的投入。
专属网络的铺设,不仅使会议效果得到了基本保证,而其参会者只需支付市话费用和付给全时的服务费便可以参与由任何地区发起的会议。另一方面,由于全时的整套基础设备和网络投入相对固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服务费用也会进一步摊低。这为全时率先构筑起第一道“价格壁垒”。
另外,为尽可能保障稳定服务,全时的云会议服务采取了“三网并行”的方式,即在自己的专属网络发生意外时可以立即临时转到电信或联通的公共通信网络中,保证会议不致中断或延误。而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全时“7×24”小时在线的技术支持人员也会及时建议参会者,首先放弃网络音频传输,通过电话保证声音传输,带宽再紧张便放弃视频,以保证文件可以共享。
到2009年初,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前期投入数千万元的全时首度跨越了收支平衡点。“我们计划3年内使公司营收超过1亿美元,净利率超过30%。”今年6月,陈学军在一次采访中说。然而,与此同时陈学军也面临着一个新难题: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近300家成为了全时的用户,规模扩张的天花板触手可及,要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该从何处寻找成长的新动力?
战略纵深
陈学军给出的对策是:挖掘更具潜力的中国中小企业市场。按Gartner的研究观点,到2011年美国将有70%的商务人士使用云会议,人均预算达到2000美元。由此,亦不难推导出云会议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美中两国的GDP比例为3.4:1;美国的会议产值已近100亿美元,而中国2009年的数据刚过5亿元人民币,增长潜力无限。
带着服务全球500强企业标识的全时正好可以把握这一机会窗。在会议领域,是一个“等级”分明的世界。财大气粗的大企业们可以花重金购买思科、华为等大牌公司的设备及配套技术支持,拥有专属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议效果;而大多数企业,则要么只能在公共通信网络中使用QQ、MSN、Skype等免费即时通信工具,忍受着声音与图像的互不同步或断断续续,要么只能砸钱自建一套代价不菲却难尽其用的云会议系统……于是,具备服务与价格优势的本土公司将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为了让中国企业摆脱云会议“高端”形象的束缚,全时首先在官网上推出了“立即注册可享10天免费试用”的项目。其次,在原有的按照参会人数乘以会议时长的计费模式之外,又推出了“电话+网络+长途=500元包月”的模式,以消除中小企业主们在试用之后担心后续费用过高的疑虑。针对大企业,全时最多可提供多达4000人的“会议室”单元,按照时长收费,而针对中小企业,则可灵活选择,一个账号就是一个“会议室”,可支持15人开会,而一个账号的收费按照500元包月标准进行。这无疑颠覆了会议领域较传统的商业模式。
同时,全时还与金蝶、用友等国内管理软件开发商合作,将云会议服务的程序接口与企业常用的ERP、OA系统相连,以方便企业管理者在日常流程进行的过程中随时组织召开跨区域会议。
另一方面,全时也正在预谋走出去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除中国大陆地区外),全时开通本地接入(Toll或者Toll-free接入号)的国家和地区已接近40个。2010年7月,全时香港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时亚太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时亚太发展战略,今年全时将在香港、新加坡成立分公司(新加坡公司将于2010年晚些时候挂牌)。
事实证明,陈学军当初的孤注一掷是正确的。只是接下来,他需要坚持强悍的执行力与卓越的销售服务能力,直到等来云会议成为中国商务领域自然需求那一天。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