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携号转网将让中国联通在这轮竞争中争取到更多拥护,但iPhone不可能永远是联通的独门兵器。
电信也要有iPhone了?
文|CBN记者 陈旭
电信版的iPhone就要来了?据《南华早报》10月8日援引德意志银行分析师的报导称,中国电信有望成为继中国联通之后第二家在中国内地销售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中国运营商。苹果公司计划大批量生产基于CDMA 2000移动技术标准的iPhone手机,该公司目前正在与中国电信进行商谈。
其实早在今年7月初就有消息传出,中国电信在和苹果谈合作。但是当时中国电信的态度还是以试探为主,一来苹果尚未明确提供兼容CDMA技术的iPhone,二来这款终端的成本过高且在华销售权竞争激烈。
不过对于现在的苹果来说,推出CDMA版的iPhone已经是计划中的事情。从全球来看,苹果需要一款新制式的手机来占领更多的市场。
在中国,苹果与中国联通签署的iPhone手机销售协议可能将于明年初到期,苹果需要新的合作伙伴来抑制联通并获得下一步谈判的主动。虽然苹果和联通在公开场合并未抱怨过合作的不愉快,但从苹果撇开联通低价销售iPhone 3GS和iPhone4上可以看出,双方合作难免会有摩擦。况且,联通行货版的iPhone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对中国电信来说,如果拥有一款iPhone这么“潮”的新式武器,将是赶超两个竞争对手的一大加速器。在现在的3G竞争格局下,电信的表现并不那么如意,虽然天翼计划获得了不少客户的青睐,但不少人是用这个网络来实现笔记本终端的无线上网,而不是手机终端的移动互联。而且,移动和联通都有规模庞大的GSM老客户群,而电信只有当时联通分拆出的2G时代的CDMA客户,等于是白手起家。
其实中国电信应该明白,自己未来的机会不在于有了一款CDMA版的优秀终端产品,而是一旦携号转网成为一种现实,电信就能依靠优秀的终端来策反更多竞争对手的客户投奔而来。事实上,这也是现在联通的如意算盘。虽然中国移动声称也在和苹果谈判,但是对于独家独门的TD-SCDMA网络,估计苹果不会轻易去涉足。
目前电信的优势在于产品线的合理布局,自2009年开始,电信就召集众多手机厂商举行千元手机招标发布会,聚拢了不少国内外手机制造商。同时在高端手机中,电信也选择了黑莓作为合作伙伴,推出了CDMA版本的黑莓手机,吸引了不少企业客户。如果iPhone加入到这个阵营,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而如果电信能够利用天翼已经形成的优势,把移动互联之间各个终端打通,这个目前最弱势的运营商将获得最大的发展潜力。
iPhone的CDMA计划
苹果公司计划于2010年年底前开始批量生产基于CDMA的iPhone手机,这意味着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从2007年开始在美国独家经销iPhone的局面告终。
在美国,Verizon Wireless公司是CDMA网络最大的使用者,此消息意味着该公司将首先销售iPhone。然后另一家CDMA网络运营商Sprint也会在不久后引进该机。消息人士称,上述新款iPhone的设计与目前的iPhone 4较为类似,由高通公司(Qualcomm Inc.)提供关键芯片,该款手机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面市。
携号转网
自2009年开始,携号转网试验已经在天津、海南完成网络调整和平台建设,进入内部试用阶段。目前,已有上千人参与天津、海南的现网测试。据了解,两地初步确定的试商用日期是2010年10月16日。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新加坡、美国、韩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携号转网服务。
另外两家运营商在干吗?
中国联通
2010年8月,苹果在中国的专卖店以低于联通1000元价格发售8GB版iPhone 3Gs,中国联通相关人士就曾与苹果公司交涉,但无果而终。
2010年9月25日,苹果公司以裸机销售的方式在中国的专卖店发售iPhone 4,据称中国联通很不满意,因为这将在较大程度影响联通iPhone 4及其合约计划的销售。
中国移动
早在2007年11月,中国移动就计划把iPhone手机引入内地市场,苹果公司也有意将iPhone销售权给中国移动,但由于双方在营收分成模式有分歧,并未达成合作协议。
2010年3月19日,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在引入iPhone事宜上,中国移动希望尽早与苹果达成协议。10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苹果的代工厂和硕将从11月至12月起向中国移动出货iPhone 4,这意味着中移动很快将获得iPhone 4销售权。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