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络各大论坛上,“恐辐女”一词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此女年方二三,因每日工作生活在手机等各种辐射源中倍感焦虑,炎炎夏日中将各种防辐装备武装到牙齿,而且此女的种种行径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众多人表示与“恐辐女”有相同症状,网友们称此事件为“辐射门”,且不说此女是否如凤姐、犀利哥一般有炒作之嫌,但手机辐射引发的健康问题,确实需要我们警钟长鸣。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用落地即开手机来影射现代人的忙碌毫不为过。在全民移动在线的今天,手机厂商用尽全身解数誓将人们的生活塞进口袋,而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达到严重的程度。虽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距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隐患时刻刺激着我们脆弱的神经,这就是手机辐射。
手机辐射,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众所周知,手机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通过地面基站的接收中转,从而实现语音和数据通信。这种被称作射频能量的电磁波在传输中,或多或少被人体吸收,从而对器官组织造成伤害。由于使用频繁,手机辐射产生的危害在各种电器源中占据头把交椅。
尽管国际上对手机辐射峰值限制严格,世界两大手机辐射标准制定者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也对辐射标准进行了统一。手机在出厂前辐射SAR值(人体每单位公斤允许吸收的辐射量)美国为1.6瓦特/千克、欧洲2.0瓦特/千克,我国则依照欧洲标准。但长久以来,手机辐射对使用者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
在理想状态下,比如场地开阔、信号稳定、电量充足等,手机的辐射值低下而平稳。而一旦遭遇通话环境转变,如地势狭窄、建筑物遮挡、高速移动、电量不足以及其他电子干扰等,手机将频繁发射强力电磁信号以获得较好的连接。经过测试,此时手机的辐射值波动巨大,并远远高于安全数值。最后,无论何时手机接通的瞬间,由于处在最大工作频率,其辐射电波也极其强烈。
手机辐射“猛于虎”
虽然科技界、包括世卫组织的多家手机辐射研究跟踪机构,尚无法量化辐射究竟给人体健康带来多大损害,但下面的许多案例和数据证明,电波辐射远没有这么“亲和”。
科技家已研究证明:人体持续遭受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会产生致热效应,将引起皮肤发热、身体疲倦、免疫功能下降、眼球白内障、甚至器官退化等严重损伤。瑞典科研机构对一万多名使用手机的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使用手机越频繁的人,其身体不适的感觉越明显。
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还发现,在持续的电磁辐射环境中,大脑中出现微量白蛋白,这种血液中的组成部分,可对大脑产生危害。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杀死脑神经细胞,结果可能引发机体免疫性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氏病等病症。
美国科学家指出,全美26家移动电话公司进行一项手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手机使用者患脑癌的机会较高;英国《每日快报》也透露,美国人卡洛博士用了六年时间研究,发现手机使用者患脑外肿瘤的机会比不用手机的人多两倍。
“安全通话”,势在必行
因为辐射电波导致的负面影响而摒弃手机不用?在这个高度依赖沟通的时代,历史的车轮势难倒退。
其实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完全可以打造一个通话的安全绿区。研究人员发现,手机在使用中,如用户身体(一般为头部)与手机距离为零,其辐射量可达到100%,倘若与其距离40公分,其辐射量便会衰减到99%仅为1%,从而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与包括手机等电子发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接听、通话中不要让手机,尤其是天线部分靠近大脑,电磁辐射这个隐形杀手也就无可奈何了。
普通耳机因缠绕打结鲜少被使用,蓝牙耳机因为需频繁充电、容易丢失让用户却步。既要通话方便还要通话安全,无论用户还是手机厂商都在期待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据可靠消息,国内英普通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研发出了全球首款“有线手机”,从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开端,再到工艺上的不断创新,“有线手机”突破了普通耳机线只能收卷几百次即会断裂的瓶颈,使之达到能收卷几万次的使用寿命,同时还攻克了在极小体积的模块内设置驱动、离合、减速、收线等众多装置的技巧壁垒,此次“有线手机”的研制成功或许将成为解决手机辐射导致的通话安全问题的新途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