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科技>  正文

IT业美国有硅谷轨道业中国将有成都轨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2/2010 19:48:00   来源:成都商报

  

  

  上海延安中路一处幽静的会所里,讨论却并不平静,话题更非平淡。对于成都而言,这里正酝酿着新一轮迅猛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7月9日,第七期“上海·成都沙龙”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轨道交通产业方面的泰斗级专家、跨国公司高管、投资人以及政府官员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来探讨一个话题:“高铁时代”带给成都的轨道产业机遇。

  经过讨论,与会者一致赞同:有“铁半城”之誉的成都金牛区,完全有可能建成中国最好的综合性轨道产业高科技园区。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孙章点评说:“在IT产业上美国有‘硅谷’;在轨道产业上,希望成都成为中国的‘轨谷’”。

  老专家嘴里迸出的新名词让参会者耳目一新———“硅谷”聚集了全球最多的IT高科技企业,那么“轨谷”就意味着汇集轨道产业领域的重磅企业,这正是成都市、金牛区和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全力推进的计划。沙龙传出的消息称,规划1400多亩、投资40亿元的“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已定于今年11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开建,首期项目占地500亩。

  国内首个综合性轨道园区

  立足差异化主打“高科技”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等成都市主要领导与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总裁李长进、副总裁段秀斌等在北京会面,并共同见证了金牛区政府与中铁旗下的中铁二院、中铁置业签署“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书。自此,中国首个主题性、国际性的综合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正式落户金牛区。园区选址在金牛区高科技产业园二期北区内,净占地1432亩,总投资40亿元。

  中铁二院是轨道产业园开发建设的牵头单位,该院副总工程师徐银光透露,虽然国内也有其他地区搞轨道产业园,但像成都这样综合性的园区还是第一个。为形成差异化,金牛区的轨道园区的产业方向定位于高科技。“产业园区并不是为了进行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制造,而是要与国内外顶尖企业联合,共同进行研发,并把部分企业总部迁移进来。”

  园区的产业方向包括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和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目标客户主要针对国内外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生产型服务型知名企业;产业板块包括新材料、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交通技术咨询、交通节能环保、交通信息化及智能等五个板块,上述五大产业板块在国内的市场规模预计为800~1000亿元。建成后,产业园将拥有科研、技术服务、总部商务和园区配套四大功能,最终目标是要将园区打造成国家级的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创新与服务基地。

  根据计划,园区项目一期500亩用地拆迁调查工作已启动,金牛区正在加快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而在中铁方面,项目公司的注册工作也已启动。据成都市投促委负责人介绍,核心的500亩园区定于今年11月破土动工,主要吸引轨道交通龙头企业相关的设计、研发机构及轨道关联的高端企业入驻。整个园区项目分为三期,建设周期5~8年。一期建成后,二期建设规模也为500亩,将完善园区产业链上下游,发挥聚集效应。三期为432亩,将重点培育企业上市,实现资本增值。

  “高铁”催生数千亿市场

  谋划产业联盟吸引世界500强

  成都市金牛区素有“铁半城”的美誉,这里汇集了中铁二局、中铁二院、中铁八局、西南交大等10家与轨道交通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其业务发展覆盖轨道交通产业的上、中、下游。金牛区区长马旭介绍,这里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机构。从轨道交通设计到工程建设,从项目攻关到生产制造,从人才培养到科研实验,都具备巨大的资源支撑和完善的产业体系。


  

  

  业内专家称,成都是除北京之外拥有轨道交通产业研发、制造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金牛区谋划国家级轨道产业园奠定了基础。早在1997年,金牛区就萌生了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想法。去年,金牛区和中铁二院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建设轨道产业园的消息。

  另一方面,“高铁时代”掀起的轨道产业浪潮也让各方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孙章教授表示,全国去年完成铁路总投资6000亿元,而今年将达到8000亿元,另外在高速列车上三年内的采购资金额度就是1500亿元,市场需求非常巨大。“轨道交通的大发展意味着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支柱性的产业网”,孙章表示,金牛区轨道交通创新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但他也指出,长春、常州、无锡、昆明等地都有轨道交通产业园,成都的产业园必须避免重复建设。

  对此,金牛区和中铁方面的思路显得很清晰。金牛区副区长李燎表示,产业园区希望引进轨道产业聚集,形成具有高新技术产业聚合的集成产业园。中铁二院则透露,在招商上他们瞄准的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尚未开建之前,中铁公司旗下就已经有几家公司确定将进入园区。

  按照上述思路,成都的轨道产业园力图形成一个科技含量深厚的轨道产业联盟,其将整合金牛区内所有与轨道产业相关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并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前来入驻。例如,著名的GE公司对此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个月,GE公司与成都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就包括GE将会寻求机会参与包括地铁站以及机场等成都大型轨道交通的建设。在沙龙上,GE公司中国区市场发展总经理沈伟表示,GE十分重视在中国高铁领域的市场拓展,他们正积极跟铁道部、南车集团以及成都市政府协商,希望早日把在成都的西部轨道交通上的优势发挥出来。GE公司还大力推介其轨道交通电气化的完整解决方案、地铁和直流开关柜两大产品,并希望能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进行本地化生产。

  此外,全球发电及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先驱阿尔斯通公司也开始关注金牛区的轨道产业。阿尔斯通中国投资公司副总裁熊刚9日表示,整个西南地区到现在都还没有这样的产业园,他们将与金牛区就如何把产业园做出特色进行进一步商谈。目前阿尔斯通的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迁移,熊刚认为,和成都的合作势在必行。

  成都可研发“高原机车”

  填补技术空白提升产业整合

  未来的轨道产业园在技术上应实现怎样的突破?在沙龙上,孙章给成都轨道产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议:随着川藏铁路的规划,成都应抢先进入高原机车的研发领域。迄今为止,青藏铁路线上的机车都是从美国进口,而国内在该领域内的技术还是一片空白。

  孙章认为,成都靠近青藏高原,在研发高原机车上具备区位优势。目前青藏铁路已经通车,川藏线也正列入议事日程,但使用的机车却全部是从美国进口的。该机车是柴油机车,在美国用于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铁路,这一技术目前中国尚未解决。他表示,成都的轨道产业园在差异化方向确定后就可以考虑这一点,加上本地丰富的人才优势,很容易就凸显出唯一性来了。


  中铁二院副总经理陆建华表示,以前他们发展了不少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但大部分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途径,整个产业的整合程度不够。新的轨道产业园应该给以后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比如新材料的研发、光机电的系统集成、技术支持、节能环保等等,还有信息化和智能化。他说,技术如果没有被推进产业化,对国家的铁路技术发展是一个损失。有了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推进自有专利或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外部合作。

  “成都作为盆地的中心,建设中国‘轨谷’名副其实!”孙章最后充满信心地总结道。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精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