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纳到底是专属品牌还是一个品种?这场争夺背后,是高达30亿元的市场份额争夺。目前中国99%以上的葡萄酒厂都有生产“解百纳”系列酒。
6月21日,张裕集团收到了北京市高院下达的行政判决书,这是被称为“中国葡萄酒知识产权第一案”——解百纳案的终审判决:驳回了长城公司、中粮酒业公司和王朝公司关于判令张裕“解百纳”商标属于不当注册的上诉,由商评委再做裁定。
目前,解百纳商标仍由张裕所有。
非此即彼?没有做出任何实体判决,司法部门将球重新踢回了行政部门——国家商标评审的权威机构商评委。
这轮官司的导火索恰是商评委。
导火索商评委
2008年5月26日,商评委作出商评字(2008)第5115号争议裁定书,维持解百纳商标归张裕所有。此举重新点燃了长达6年之久的解百纳之争。中粮酒业、王朝公司和长城公司不服该裁定,纷纷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诉讼。不服判决后,多家公司再次上诉到北京市高院,要求判令争议商标属于不当注册,并由商评委在60天内重新裁定。
事实上,解百纳之争始于2002年。张裕集团申请的“解百纳”商标被核准注册,核定使用商品为第33类的酒(饮料)、果酒(含酒精)、烧酒、蒸馏酒精饮料、鸡尾酒、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专用期限从2002年4月14日至2012年4月13日。
解百纳花落张裕后,中粮、王朝、长城和威龙分别向商评委提出撤销该商标注册的申请。到2008年7月16日,以上葡萄酒企业为代表的12家企业结成联盟,召开媒体见面会,矛头直指张裕,认为其独占解百纳商标后,将垄断葡萄酒市场,可能导致一些葡萄酒厂商陷入经营困境,
官司打到高院,上诉方王朝、长城等提交了3份新证据,作为原审第三人的张裕则提交了42份新证据。争议仍集中在两点:解百纳是否直接表示了酿造葡萄酒的主要原料,解百纳是否为葡萄酒的通用名称,这直接决定了“解百纳”作为注册商标是否成立。
鉴于此,北京市高院认为,这些新证据均与争议焦点直接相关,如果不予考虑,不仅对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存在较大影响,还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但双方提交的诸多证据所陈述的观点相互矛盾,因此法院不宜直接对本案争议焦点作出实体认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即撤销商评委的第5115号争议裁定书,重新裁定。
法院同时认为,由于本案争议焦点涉及利益较大,在证据认定和利益衡量方面需慎重处理,不宜判商评委限期作出评审裁定。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硕士刘全中律师表示,从法律层面而言,在商评委对解百纳商标争议重新裁定之前,张裕仍然拥有该商标的专用权。
争夺背后
“解百纳”在葡萄酒中占据了最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据中国酿酒协会的统计,2007年中国葡萄酒销售规模约为150亿元,其中解百纳的市场份额就高达30亿元。
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中国葡萄酒行业现状报告》显示,1998年以前,市场上生产解百纳的企业仅有张裕一家,此后才开始有企业加入这一行列,尤其在2003年商标案爆发之后达到高潮。
“2009年,解百纳占到张裕葡萄酒主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一半以上。”1月26日,张裕副总孙健透露。2009年1-9月,张裕实现净利润7.27亿元,同比增长24%,营业总收入近30亿元,同比增长15%。
本报记者获悉,2009年,全国葡萄酒总产量(国产)96万吨,“解百纳”字样的3.8万吨,占比不到4%。根据2009年年报的吨酒销量、销售收入数据计算,张裕葡萄酒产品均价为36元/瓶,长城17.8元/瓶,王朝22.7元/瓶。张裕解百纳均价100元左右,长城30块左右,王朝50元左右。
解百纳品牌归于一家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张裕辩解,所有标有“解百纳”字样葡萄酒的总销量(含张裕及其他厂家)占全国葡萄酒总销量的比例不超过4%,即使完全归单一品牌所占有,也不足以构成行业垄断。
今年3月新生代调查公司对国内28个大城市310个大超市和310个大酒店销售终端抽样调查显示,在标注“解百纳”字样的葡萄酒产品中,张裕解百纳销售量同比去年上升为87.54%。
中华商标协会秘书长曹中强指出,70多年的注册史表明,张裕公司始终将“解百纳”作为一个商标在使用,有着不可否认的连续性和商标显著性特征。
2008年,解百纳被法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SIAL)评定为30个“全球葡萄酒顶级品牌之一”,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葡萄酒品牌。对此,不少专家称,解百纳到底是一家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还是应被众多企业分蛋糕,处理不当,将影响到中国葡萄酒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