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 毅 上海报道
“别给我搞砸了。”
6月8日,上海,彭博资讯全球首席内容官、《商业周刊》董事长贝诺曼 Norman Pearlstine在被问及彭博资讯的老板让他接手《商业周刊》的要求时给出如上回答。此时,他和部分中国政府官员谈论“全球绿色经济”的话题还没有结束。
他在翻译解说的空隙,不时小幅度地摆弄一下手势,剩下的时候,更多的是用右手指玩弄着左手指。这位曾经报道过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韩国;报道过越战后越南经济复苏;经历过《华尔街日报》记者、《福布斯》、《money》杂志执行主编等职位的老人,对于彭博资讯这样一个利用互联网的现代财经资讯信息提供商,接手《商业周刊》这个当时在亏损状态的传统纸媒,准备制造一个怎样的传奇?同时,他眼中的一个信息咨询平台下的传统媒体,有怎样的生存意义?另外,在中国市场,这位传媒人有更新的办法超越以前《商业周刊》在中国区市场的运作吗?
彭博不偏好并购方式
华夏时报:彭博为什么看好《商业周刊》这一传统业态?除了《商业周刊》本身的品牌、渠道的吸引力外,这个周刊对彭博这样重心在财经资讯信息领域的企业而言,还有哪些吸引力?
贝诺曼:2009年6月,彭博发出收购《商业周刊》的意向。当时他们的财务状况在一个可以收购的空间。到了9月份,他们的财务状况更加不好,这时候收购价格比较合算。我们当时可选择的空间和期刊有很多,当然,《商业周刊》可以卖出的对象也有很多。但后来彭博社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下了《商业周刊》。
我们在选择收购的时候,有更合适的,但不出售;也有更合算的,但和彭博关联度不高,我们不要。《商业周刊》是我们想要,并且价格比较合适的期刊。
彭博社老板、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R. Bloomberg)选择我来管理新的《商业周刊》,是因为我更有活力来做,同时能够认同原来史蒂芬时代《商业周刊》硬性的风格,并能够找到一位合适的主编。要知道,《商业周刊》在经济领域的报道偏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早期印象比较深的专题报道,比如《印度经济的腾飞》,比较富有前瞻性地预测报道了印度在几年之后经济的发展。
彭博社不断发展,我们一直强调自己做,不偏好采用并购方式来扩大市场或者寻找发展方向。如果你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彭博社基本上没有大的并购案。比如,有更合算的美国《国会季刊》,还有《经济学人》等。
《商业周刊》能带来合力
华夏时报:作为董事长,《商业周刊》目前有没有让您寝食难安的地方?作为“船长”,《商业周刊》上一次搁浅给您有啥启示?怎么来构建刊物新的盈利结构?
贝诺曼:我们买下《商业周刊》,更多的是看中这本期刊会给彭博社带来一个合力。它经过80年的发展,有非常优秀的写作质量,要求有非常高的写作标准。更重要的是,《商业周刊》非常强调事实报道,而不是强调观点。
所以,在这些因素下,他们暂时的财务亏损我们可以接收。因为他们可以重新获得盈利。
在结构上,彭博的盈利主要是自己的终端销售。但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是高端产品。针对这一领域我们还有自己的《彭博月刊》,但没有零售,主要针对对象是高端的金融咨询。
《商业周刊》的读者群体更为宽泛,它既涉及财经、科技等领域,也涉及到政府领域;有更为宽泛和更受关注度的话题。同时它在商业领域的报道是行业当中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
尽管我们不否定《商业周刊》本身盈利,但在彭博整体的盈利结构上,我们最后的盈利更重要的是来自终端销售的盈利。在我们的整个战略中,我们期望《商业周刊》为了更好的终端销售,提供更好的报道。整合终端,是我们整个战略和产生效益的途径。
收购《商业周刊》,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比如,《商业周刊》在最近就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和中国政府交流的机会。在和政府合作方面,收购期刊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交流的机会。
换句话说,收购《商业周刊》是我们战略性进入的一个机会。
传媒管理需要懂得授权
华夏时报:对于个人而言,你感觉怎么管理最好?
贝诺曼:记者、编辑和管理,他们各自工作的挑战不一样。我干了编辑也有很长时间,这个职位更重要的是统筹工作。
而管理,对于《商业周刊》而言,我觉得管理就是知道怎么去授权。只有懂得如何授权才会做得更好。权力下放并不代表权力遗失,更重要的,是激发各自岗位的工作热情。比如我在挑选自己的副手和下属时,特别是副手,在很多问题上,针锋相对比唯唯诺诺更能保证整体运营方向。
背 景
彭博收购《商业周刊》
2008年10月,彭博社首席内容官贝诺曼-珀尔斯坦(Norman Pearlstine)对外界称今后彭博社将考虑展开收购活动,“通过外部收购方式,我们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市场新创意。”2008年彭博社记者总量为2350名,比《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两家报纸相应人员总和还高出15%。彭博公司数据终端机销量在2008年11月达到顶峰后,到2009年一季度下降了2.5%,这意味着在大约30万客户中,有7500个左右的客户取消了订单。彭博的终端机销售占公司收入的85%左右,过去其终端机的销量一直以每年约2.5万到3万的速度增长,同时在上一轮经济低迷期间毫发未损。
2009年4月,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R.Bloomberg控股的彭博Bloomberg公司表示,计划继续投资于技术和新闻业务领域。
2009年6月,彭博社接洽《商业周刊》,发出收购意向。彭博社年营业收入额超过50亿美元,旗下包括一家通讯社、一家网站、一家有线电视台和一份杂志《彭博市场》(Bloomberg Markets)。《商业周刊》隶属于美国传媒出版巨头麦格劳-希尔公司。次贷危机以来,由于广告收入锐减,该杂志2008年亏损4300万美元。到2009年5月《商业周刊》负债3200万美元,已经资不抵债,麦格劳-希尔公司7月决定将该杂志出售。《商业周刊》拥有92.1万户订户。
2009年9月,《商业周刊》不得不调低出售价格,与彭博社达成价格意向。
2009年10月13日彭博社正式宣布收购《商业周刊》。《商业周刊》原股东麦格劳-希尔公司在其后财报中称,出售《商业周刊》的税前收入为930万美元,税后收入为590万美元。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