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家电>  正文

揭秘富士康机器人帝国:非完全替代人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08/2011 08:42:10   来源:中国经营报

  用3年时间,以100万机器人代替手工制造,郭台铭至少向外界传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成本再造加速;其二,产业转型到来;其三,提高议价能力,让自己和各合作方都紧张起来。

  61岁的郭台铭依然故我,他简单的几句话,就让一场关爱员工的“街舞晚会”变成了“巨大的新闻发布会”。

  7月29日,身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2317.TW,母公司鸿海科技集团,内地习惯称为“富士康”)董事长兼总裁,郭台铭携妻子在深圳参加公司万人晚会,情绪甚高的他口无遮拦,透露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以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明年达30万台,3年后机器人规模达100万台。

  目前,富士康仅有1万台机器人,一年内引入30万台机器人,以保守价格估算,鸿海需投入巨资约300亿元人民币;同时,作为全球代工航母,鸿海集团位列2011年财富500强第60位,2010年营收约951.9亿美元,全球员工总人数接近120万,大陆员工逾100万,仅深圳一地就超过40万。

  这条消息的“爆炸性”可想而知。

  毋庸置疑,一年前因员工频频“坠楼”引发的富士康转型仍在提速,而业界的疑问是“机器人”时代是否真的到来。考虑到7月11日,鸿海集团刚刚宣布投入100亿元人民币(合15.5亿美元)用于赛博数码广场(Cybermart)的品牌零售店建设,新增加的300亿元投入,鸿海的现金流能否足够?

  四项转型:机器人呼之欲出

  工作效率

  工人:速度较快,动作灵活

  机器人:动作呆板,比人工慢一半

  一年多前的2010年3月,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开始爆发,截至到当年6月底,前后约13起事件,让强硬如郭台铭、强大如富士康也不得不“低下头”来,于2010年5月底带领全球媒体参观公司深圳龙华总部。

  从当下向前追溯,一年多来,郭台铭采取的应对举措主要有四:提高员工工资,深圳逾85%以上的工人底薪由每月不足1000元调高至2000元以上;加快富士康产业布局调整,北上河南、西进成都、重庆等员工薪酬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内部开展关爱员工系列活动,包括宿舍管理外包,建立员工心理咨询中心,举办更多体育、街舞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启动机器人战略。

  其中,前三项举措,外界有目共睹;而机器人战略则更多潜藏在富士康的转型战略下。

  按照彼时的描述,富士康深圳总部将加速转型,龙华、观澜两个厂区将成为“产品技术研发、销售展示及人员训练、模具制造技术研发和新设备与自动化制造研发中心,新产品量式生产基地”。此外,富士康还将进军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深圳两个厂区是重要研发中心。而为了提高薄如刀刃般的利润率(3%~4%),一直期望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的富士康,新设立通路事业群及电子商务部门。

  一年后,郭台铭的讲话再次肯定了前述转型,唯一的“猛料”是其新抛出的“机器人战略”。

  郭台铭所称的“机器人”,在富士康内部被称为Foxbot,由于郭并未对外仔细描述机器人战略的具体内容,外界多将其与“富士康深圳一号”机器人关联起来。

  “富士康深圳一号”最初与公众见面始于2006年10月的深圳高交会。彼时,作为富士康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机器人原型,该款机器人深情款款地在展台上演奏了中国名曲《茉莉花》,显示其具备相当的复杂工艺操作水平。

  而此次郭台铭刻意强调产线3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释放出公司科技转型及渠道战略进度的“并不如人意”。毕竟,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非一朝一夕之功,商业应用前景更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息息相关;而十多年前即开始渠道布局的富士康通路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亦远比规划复杂(详见2011年7月25日C3版《五路遇阻 富士康“失陷”最后一公里》)。

  从这个角度出发,生产线3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似已成为郭台铭认为富士康科技转型提速的“突破口”。毕竟,相对于在流通领域并未取得足够积累的富士康来说,已开展至少5年的富士康机器人研究,由公司一向擅长的IE(工业工程)研发、模具设计及规模制造作为保证,有助于其“机器人”战略的实现。

  机器人计划:协助而非替代

  成品率

  工人:一般金属件高于95%

  机器人:相同工种比人工低10%或以上

  尽管郭台铭对于富士康Foxbot战略语焉不详,但据《中国经营报》记者多方采访,该战略的基本框架仍然比较清楚。

  首先,从定位上来说,富士康机器人不是为了裁减雇员,而是为了减少员工枯燥、简单工序的重复程度。

  “富士康在大陆最宝贵的财富仍然是100多万名产业工人。”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内部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机器人在新建的成都工厂也有使用,但参观过生产线的人都知道,为iPhone带来众多粉丝和追随者的外壳抛光工艺,机器人基本无能为力,更多要靠工人手工操作。”

  所谓“抛光”,是指利用机械、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使工件表面粗糙度降低,以获得光亮、平整表面的加工方法。

  “抛光车间的那些年轻工人,刚开始进入车间时,手上都满是磨出的血泡,让人看着非常心疼。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培训及适应后,才能减少对手掌的损害程度。”该人士说。

  而互联网上传出的iPhone6样机图上,如透明的新材料引入固然是关键,抛光工艺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

  其次,100万台富士康机器人不会从外购买,而是由富士康SHZBG(Super Precision Mechanical Business Group,鸿超准产品事业群)自主研发及制造。

  来自富士康官网对SHZBG的介绍称,该事业群掌握世界领先的精密模具设计制造、机器人 & 自动化设备机构/控制系统研发、光电/光通讯技术、塑胶/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等。早在2007年1月15日,SHZBG AR(Automation Robotic,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就已成立,主要产品为工业用机。

  再次,100万台机器人绝大多数会以低层级为主,但不排除个别智能程度较高。

  7月29日晚会上,郭台铭透露,富士康的100万台机器人将主要用在喷涂、焊接、装配等工序上。显然,这些工序重复操作多,比较枯燥,但功能相对简单。而富士康已经投入使用的1万台机器人也主要用于这些环节。

  军备竞赛:蛋糕or稻草

  工作时间

  工人: 8小时工作制,加班不超过2小时

  机器人: 7×24小时连续工作

  当然,外界之所以认定富士康Foxbot战略推进困难,还有诸多判断理由。

  “短短几年之内,苹果手机已经推出了四代,这也是电子工业和汽车生产的最大不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模具和生产工艺需要不断变化,投入资金巨大的机器人虽然很耐用,但显然很难满足灵活调整的需要。”上述知情人士称,“与此不同,目前全球机器人研发及使用水平最高的日本、德国,使用者主要是丰田及德系众多知名汽车厂商,汽车厂商的生产线虽然也有车型的不同,但基本上标准化程度比较高,3年小改款、5年大改款,较长的工艺流程调整时间保证了机器人的使用频度比较持久。”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300024.SZ,下称“新松机器人”)是国内目前唯一形成了工业机器人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该公司2010年实现营收约5.52亿元,2011年中期营收同比增长52%。即便如此,该公司现有年产能不超过1000台(套)。相形之下,富士康到2012年引入30万台机器人的巨大需求,远非一般供应商所能提供。

  “根据型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高可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如果富士康所需机器人的功能不过于复杂,通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其产品成本有望控制在10万元/台以内。”不愿具名的业内知情人士称。

  如此估算,富士康2012年引入30万台机器人,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而3年100万台的计划,则至少需要投资1000亿元。

  这绝非一个小数字,即便对于财大气粗的富士康来说。

  “鸿海集团的现金流还不错,但是比较紧张。如果要运用流动资金来购买机器人,公司财务压力会很大,而且由于这笔投资不是马上能够消化得了,成本增加可能会使公司的毛利进一步降低,或许要8年才能分摊完。”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分析鸿海精密的财报称,机器人战略或将进一步限制富士康的其他大规模投资,2012年的财报也将更加难看。

  林江的解读可谓中肯。但对于郭台铭来说,他心里或许还有另一本账。

  经过2010年的调薪之后,富士康深圳员工绝大多数底薪2000元/月起,绝大多数工人包括加班费、保险等在内,人工支出每月将超过3000元。考虑到富士康生产线一天24小时不停产的“三班倒”原则,工人休息时间除外,深圳一条生产线3个工人一年的支出在10.8万元以上,如果这3个工人的简单重复劳作工序可由机器人所代替,一台成本10万元以内的机器人投资无疑相当合算。

  此外,比亚迪作为富士康目前在国内最大的手机代工竞争对手,2011年,该公司需要偿还银行的借款为113.63亿元,整个集团一季度末的资产负债率约62.55%,相对于2009年底的52.96%、2010年底的 60.06%,进一步上升(详见2011年7月11日《比亚迪泡沫》)。

  是带来公司新业务、压缩工人工资支出、通过“军备竞赛”挤压竞争对手的“蛋糕”,还是发展中增加公司现金压力、影响其他投资的“稻草”,富士康Foxbot战略的轻与重,或许只有2012年才能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