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家电>  正文

实现家电强国梦需全行业众人划桨开大船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12/2011 08:29:16   来源:电器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家电行业经历了30年的成长,有人说,中国家电业用30年走完别人50年的发展道路。那么如今,中国家电行业的梦想是什么?

  4月26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在与《电器》记者交谈时表示,未来十年,中国家电行业的梦想是由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转变。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于2010年发布的《中国家用电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中国走向家电强国的关键时期。为奠定家电强国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家电强国目标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需要行业内各企业“众人划桨开大船”。

  具备冲击“金牌”的能力

  “十一五”时期,中国家电业取得了巨大成绩。全球家电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快速提升,产品线更加丰富,品牌建设成绩显著,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质的飞跃。中国家电业深化了国际市场,拓展了农村市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家电产业区域迅速发展。

  伴随着“十一五”时期的这些成绩,姜风认为,在“十二五”初期,设定用10年时间来打造家电强国的目标,是基于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冲击这项奥运金牌”的能力。这个目标也得到家电企业的认可。“虽然冲击这一梦想还有难度,但是我认为,只要企业共同努力,这个梦想便会成为现实。”

  既然中国企业具备了“冲击金牌”的能力,那么对于如何去做,姜风表示:“在‘十二五’时期,要使品牌从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变,要使产品从低端向中高端,从高耗能向低碳、绿色、节能环保方向转变,要使企业改变过去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方式及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突破,使制造业从过去人工组装向先进模式发展,这是实现家电强国的基础。”

  产业发展与政府扶持息息相关。家电行业起步时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从1990到2005年,随着家电业的健康发展,家电行业经过充分竞争,政府对于行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减弱。姜风指出,近年来,“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有利促进了家电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方面的利好消息对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在从家电大国走向家电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扶持,让这条道路走得更顺利。

  从国内品牌走向国际品牌

  姜风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缺少外汇储备,家电企业出口的目的是“出口创汇”。那时,没有企业想到要依靠品牌占领国际市场,企业普遍采取OEM这种最容易实现“出口创汇”的方式为国家做贡献。此外,当时国内家电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也不具备独自在世界上创品牌的能力。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家电大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如果总是坚持“产品出口”的思想,中国将永远成不了家电强国,企业永远只是“打工仔”,不能主宰市场。许多家电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品牌在未来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工作。

  谈到打造国际品牌的方法,姜风表示,第一,品牌要突破,主要依靠大企业,要在行业内形成几个大企业的梯队;第二,自主品牌出口要贵在坚持,不能指望短期内实现突破,需要持续投入,通过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品牌宣传、提高产品品质来提升消费者的认知度。打造国际品牌,体现的是企业综合实力,包括产品、技术、服务、管理、渠道营销等,这就需要专业的国际化人才,也是打造国际品牌的一个基础。

  “此外,打造国际品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收购已有的国际品牌。比如,海尔收购了新西兰的Fisher&Payke公司,还在意大利收购了一家嵌入式冰箱企业,现在卡萨帝高端品牌设计也正跟国际接轨。在运营上,海尔设有专门的卡萨帝运营部门,构筑了完备的运营框架。此外,美的在埃及也在并购企业。从近年的发展可以看出,各大企业境外建厂、并购的步伐在加快,企业都在积极朝着这个方向转型发展。”

  对于品牌国际化转型来讲,“十二五”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同时,品牌突破之路也布满荆棘。

  对于打造自主品牌的困难,姜风没有回避。她对《电器》记者指出,与OEM出口方式相比,打造自主品牌在渠道方面存在很大难度。过去的OEM出口方式比较简单,就是拥有一个代理商,中国企业作为一个制造车间给代理商加工产品,而现在打造国际品牌,需要企业在品牌、宣传、渠道、人才等方方面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自主品牌的产品也要转型,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中高端产品,否则难以支撑品牌形象。“韩国企业走过的道路值得中国家电企业借鉴。20世纪90年代,韩国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当时,国际上对韩国产品的认知就是‘便宜货’,一般认为日本产品才具有‘高品质’。经过十几年发展,现在韩国产品在国际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品牌知名度、产品形象实现了根本性改变。韩国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自主品牌的运作和宣传之外,企业必须技术创新和打造高品质产品。20世纪90年代韩国企业的实力还不如今天的海尔、美的、格力等,所以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品牌的前景是光明的。”

  从低端产品到中高端产品

  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打造国际品牌的核心,就是打造适合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姜风认为,“十二五”时期,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升级,企业应该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不断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中高端产品是大势所趋。“长期以来,中国家电企业生产更多的是中低端产品。在高端产品市场上,中国企业没有国际竞争力。如果中国产的中高端家电不能在全球市场占到一定比例,中国家电品牌就无法真正‘走出去’,家电强国的梦想也无法实现。今天,韩国品牌之所以走向了世界,最重要的是拥有竞争力较强的高端产品。”

  “我们不会放弃价格优势,我们生产出的中高端产品仍然要有价格优势,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还存在一些误解,认为鼓励发展中高端产品就是放弃了我们原有的价格优势。价格优势是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我们没有价格优势,就没有办法与国际上的老品牌竞争。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创新给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现在价格竞争已经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在之前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价格竞争是最实用的策略。现在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依靠价格优势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价格因素只是消费者考虑的诸多因素之一。今天消费者的要求跟过去完全不同,在开发产品和制定销售策略时,企业要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姜风说。

  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

  要参与全球竞争,就要拥有核心技术。世界上许多大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甚至更多,中国企业这方面投入远远不足。

  对此,姜风表示:“大企业肩负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使命,它们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行业‘领头羊’。大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如何从一个中国企业变成一个全球化的企业,从中国家电产业的领导者变成全球产业的领导者,它们的竞争对手是国际上的知名企业。现在大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技术上没有突破,所以,要实现我们的目标,建立自主创新能力和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对中小企业来讲,想在某一个领域做专做精,就要在某一个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比如九阳在豆浆机领域,以及方太在厨房电器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过去中国企业普遍存在重视市场、不重视技术的现象。当时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中国家电企业在国内有知名度,在国际上无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明显感觉到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了,特别是企业的老总对技术创新更加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在‘十二五’时期,中国家电业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姜风强调,家电是耗能产品,节能环保是家电业的发展方向,这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过去,中国企业依靠消耗原材料来实现节能,但是现在材料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过去空调能效水平提高主要依靠增加材料消耗,今后必须依靠技术进步。现在压缩机越做越小,达到同样的效率,所用材料在大幅度减少,这就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制造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许多白电企业对“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持乐观态度,都在扩大产能,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面对白电企业的普遍乐观态度,姜风认为,企业看到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一方面来自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来自国际市场。过去中国家电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比较高,而“十二五”时期,国内市场,特别是中国的农村市场正在快速发展。随着城镇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政策的激励,各类家电在农村市场将会快速普及,农村消费者对高品质家电的需要将会加大,这是行业新的增长点。同时,普通城市家庭消费在不断升级,也将使用更多的家电产品,由过去一个家庭使用一台彩电、空调变成现在的几台。另一方面,大企业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与国际流通商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建设国际流通渠道。

  “近两年来家电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也容易出现产大于销的问题。目前的产能扩张与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有关系。各地招商引资提供的有关优惠政策以及行业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产业内新的规划和布局。一些产业集群和特色区域建设起来,中西部新兴产业区正在崛起。近几年市场发展较好、扩张较快,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但是,中国家电市场30年来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中,适当的供大于求有助于提高竞争力,中国家电业就是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此外,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已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要与国际上的大企业竞争,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力。”

  姜风指出,这种扩张方式,其实也是在促进产业升级。现在,许多企业的设备是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比较陈旧老化。新一轮产业扩张新建了很多产业基地,推动了制造水平的升级。新的工业园落成以后,企业的制造水平、装备自动化程度、管理水平和环保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家电制造业正在向精益化生产、现代制造业转变,这与产业升级的要求是一致的。“‘十二五’期间,我们希望为建设家电强国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说‘十二五’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建设家电强国的起点,也是产业升级的起点。”

  姜风告诉《电器》记者,我们之所以制定内容如此详尽的《建议》,目的就是想让家电企业了解“十二五”时期应该做的工作、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最终实现家电大国向家电强国的转变。“《建议》完成之后,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重视。有关研究机构人员向我反馈看到《建议》的感受,还有企业组织员工共同学习、讨论《建议》的内容,更有许多企业负责人在讲话中,引用了《建议》的内容。”

  她坦言,由于《建议》是2010年上半年制定的,现在看来,其中有些数据需要调整,例如行业总目标和“十一五”的数据需要更换。此外,《建议》是在全球经济危机时制定的,有些指标定得比较保守。“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制定目标时,就没想过要一味追求增长速度,而是想在转型升级上多下功夫,速度太快反而不利于转型升级和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