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女士收到短信,称其“中行E令卡即将过期,请尽快登入××网址进行升级”。当她按“提示”访问了短信中内嵌的网址,随后发现银行密码已遭更改,卡内3000元现金不翼而飞。据网秦“云安全”分析中心统计,刚刚过去的12月仅此类“假银行”欺诈短信的用户举报量已超过6000条。
这只是冰山一角。偷跑流量、狂发短信、网络钓鱼、偷窥隐私……这些曾在电脑中肆虐的电脑病毒和黑客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智能手机上,而绝大部分智能手机却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专家表示,手机要安全过春节,首先结束智能手机“裸奔”状态,给手机装上安全软件是首当其冲任务。
智能手机病毒空前增长
2010年,被业界称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3G网络日渐成熟,手机支付、移动SNS、移动IM、视频通话等应用向多样化发展,同时,流行的微博应用无疑更为火热的移动网络应用发展添了一把火。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有诺基亚的塞班、微软的WindowsMobile、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PhoneOS等,这些智能手机已不是通常概念里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而是连接世界的移动终端。
据统计,中国现有手机用户约7亿,其中大约有2亿部是智能手机。根据赛诺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安全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手机安全产品激活用户数达6211万。这也意味着,绝大部分的智能手机在“裸奔”状态,而没有安装任何手机反病毒软件。
随着3G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黑客瞄准智能手机。据一位手机黑客透露,“手机病毒能直接跑流量吸话费,直接套现的几率高,很多电脑黑客都开始转型做手机黑客。”
各类统计证实这一趋势。统计显示,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手机病毒种类已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0年9月底,共发现手机木马病毒2012个,超过前五年手机病毒数量的总和。而在去年6-9月之间,仅三个月时间就新增手机新病毒近500个。
手机病毒危害程度加大
据了解,从较简单的系统破坏、恶意扣费类起步,手机病毒现已扩展到隐私窃取、金融盗号、窃听监控等各方面。特别是过去两个月,全国各地纷纷爆出不同手机“吸费门”、“隐私门”和金融盗号案例,手机病毒危害日益严重。
以“吸费门”来例,安卓系统在安装应用软件时,容易中病毒给手机留“后门”。网友赵先生在给手机安装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后,发现手机开始自动下载软件,短短几天流量消耗惊人,花掉了近百元话费。“真没想到手机竟然如此"智能",自己用起话费,没办法我只能把上网服务停了。”
面对“假银行”类欺诈短信愈演愈烈的情况,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日前在官网上紧急发布了重要安全提示,要求手机用户注意防止欺诈短信和网络钓鱼。据了解,犯罪分子先群发欺诈短信,内嵌与中国银行的官网相似度极高网址。只要用户点击,就容易泄露用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随后犯罪团伙可以复制一张相同的银行卡,直接通过银行“提现”取款;或者伪装为“法院”、“公安局”等机构,以事主身份信息被泄露、涉嫌洗钱犯罪为名,让事主办理一张银行卡,并把钱款存入该卡内,由“法院”、“公安机关”提供保护,从而将事主账号内的钱款直接划走。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