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电视或报纸报道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新闻,人们往往会正义感爆发埋怨企业的不是,环保组织永远扮演“正义战士”的角色。但据《IT时报》记者调查,民间环保组织常常大量引用环保局等官方数据,缺乏自身的实地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企业质疑环保组织“坐地放炮”,而环保组织自身却面临资金短缺,社会关注不够的窘境……
风光无限的“苹果”近日遭遇环保危机。从今年4月到8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和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等34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3份《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拷问“苹果”、诺基亚、LG等29家知名IT品牌的代工厂污染情况,希望唤起IT品牌对其供应链重金属排放问题的重视。而“苹果”公司是被调查品牌中表现最差的一家。
报告资料多为“二手数据”
今年4月26日,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第一期《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指出29家IT品牌的供应链有污染现象,希望各IT品牌加强监管。随后的几个月中,第二期、第三期报告对这些IT品牌的回复态度予以公示,并公开进展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牵头该项目的是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马军向《IT时报》记者介绍,从2006年起,他就开始创建“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该数据库记录了全国各地3万余家企业环境违规超标信息。通过梳理信息,马军发现许多IT产业链中的生产企业重金属排放超标,萌生了对IT产品制造业重金属排放情况进行调研的念头。“我们着重选择珠三角地区,是因为国内规模较大的IT制造企业多集中于这一地带,而且该地区的环保信息透明度较好”。马军说。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两个数据库和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源于政府发布的公开信息和媒体的新闻报道,较少深入实地调研。同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数据库仅由5~6名员工开展资料收集工作。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调研部负责人常成对《IT时报》记者说:“我们在报告中涉及的相关数据,除了借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数据库已有的资料外,基本都是政府公布的处罚决定,以及各地环保部门公示过的违规企业,这些在网上都能找到。”
“当然,我们也有少量的实地调研,但目前基本集中在工厂外围。”参与合作的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主要成员冯永峰介绍,“达尔问和公众环境中心的成员曾经去违规企业‘苏州联建’调查,对附近水源采样、采访周边村民,并与工厂的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情况。”
相关数据显示,珠三角是电子产品企业聚集区。在东莞,仅生产电脑主机箱板和散热器外壳的代工企业就有14000多家。那么,环保组织在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时,如何梳理、判定代工企业与IT品牌之间的关联?马军介绍说,他们寻找污染企业与IT品牌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公开信息。“比如一些企业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声称自己是某品牌零件的加工商,IT品牌也会说明哪些是他们的代工厂。”当环保组织查到某品牌代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了环境,恰巧这个品牌又在调研范围内,他们就会告知该品牌,令其整改。
高傲“苹果”冷漠应对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次重金属污染调查的调研和报告内容主要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完成。自然之友、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绿驼铃等环保组织负责联系当地媒体推广报告内容、组织发动会员单位、环保志愿者和大学生写信给IT品牌,表达对供应链环境污染的关切,从而形成公众压力,督促IT品牌做好监管工作。其中,“地球村”等十几家环保组织在整个项目中只是支持单位,他们的工作是签字挂名。
根据《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的三期调研报告来看,已形成一定效果。共有311家企业作出回应。其中,三星、惠普、松下等企业态度较好,对于环保组织提出的供应链问题给予积极回应,均向环保组织提交了核查结果,愿意考虑利用“中国水污染地图”或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其他监管记录加强供应链的环境管理。
而“苹果”、诺基亚、LG却冷漠应对。环保组织几度发信联系苹果公司,但“苹果”面对他们的调研报告,始终保持高傲的态度,对环保组织的质疑置若罔闻。直到今年7月15日,苹果公司供应商责任经理第一次向中国环保组织做出回应,直截了当否认问题供应商与苹果公司有关。
首页 前十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后十页 尾页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