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家电>  正文

家电边缘品牌出路:选择OEM还是做自主品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02/2010 22:22:00   来源:法人   作者:彭雄江

    家电边缘品牌要实现品牌突围,无论是选择OEM,还是选择做自主品牌,都需要先从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入手,一步步来提升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眼下,家电企业真是到了一个求变的“转折点”上。

  历经多轮的并购扩张和整合,如今的国内家电市场已逐渐形成了海尔系、美的系、海信系、长虹系等横跨多个产业的庞大家电集群。这种“集群化作战”,肯定将成为未来家电市场竞争格局的一大显著特征。在这种大格局下,很多家电品牌的市场业绩迅速下滑,并日趋被边缘化。那么,这些家电品牌的未来出路在哪里?是OEM代工模式?抑或是企业寻求转型继续留在自主品牌的道路上苦苦挣扎?

  集群化发展下的生存困境

  首先要肯定的是,不同于国内其它行业,家电行业里面从来就没有弱者。能够在这个竞争相对充分的市场摸爬滚打多年,说明这些品牌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让这些品牌陷入生存困境,更多还是缘于家电行业近几年所兴起的这种“跨产业”、“集群化”趋势压力所致。

  家电行业向来都是以“规模致胜”,大投入才有大收获。在延续了几年的家电并购纷争结束后,在彩电板块,TCL、长虹系、海信系三足鼎立,冰箱板块则是海尔系、海信系、美的系强强对话;空调板块、洗衣机板块品牌更趋高位集中,分别形成了格力VS美的系、海尔系VS美的系的两强争霸竞争格局。除发挥多品类、多品牌的综合优势,各大家电巨头还在国内、海外发起“圈地”运动,到处投资建厂进行产业布局和产能上的规模化扩张,并把目光转向了上游核心部件产业链的打造,进而掌控整个产业链,奠定自己在家电行业中的“话语权”。

  与行业主导品牌集群化发展趋势相比较,边缘品牌在成本控制、渠道、核心技术储备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劣势。生存困境还体现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上,相对于对方动辄上百万套的采购规模,边缘品牌们在大宗采购上的成本根本就无任何优势可言,这更进一步加速了边缘品牌经营环境的恶化。以春兰为例,作为国内空调业曾经的老大哥,春兰在90年代叱咤风云,一度风光无限。而据春兰最新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总收入为3.97亿元,其中空调业务的收入为3.38亿元,净亏损却达到了2个亿。即便春兰坚称不会放弃空调板块,但相信春兰空调的退市将是意料之中。

  边缘品牌的出路:OEM或自主品牌?

  虽沦为行业主导品牌的配角,但这些品牌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那一点江山,肯定不能说丢就丢。而当中有些品牌却偏喜欢不自量力、一再叫嚣要打价格战,这完全属于垂死挣扎行为,实不可取。

  海尔、美的等家电集群,终究还是赢在规模化的大制造上。而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代工之王”的富士康,则为家电边缘品牌的求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OEM代工模式一直是国内企业的一个心结。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中,一度流传广东东莞出现大批的OEM厂家关门或倒闭现象。在笔者看来,企业倒闭不能简单归于外部大环境,OEM代工模式也并未穷途末路,其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仍然存在,前提就是做专、做精,要打造出自己OEM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