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家电>  正文

家电以旧换新难防作弊骗补事件仍在延续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30/2010 08:42:06   来源:深圳商报

  家电作为一类消费品,淘汰速度比过去十年要快得多了。实行“家电以旧换新”,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考虑,利于买家、卖家,原本是好事。事实证明,截至5月23日,今年全国新家电销售量在“以旧换新”政策促进下已突破500亿元,与往年相比有大额增长,政策作用明显。

  根据《家电以旧换新实施办法》规定,顾客通过以旧换新的方式购买家电,必须交售旧家电,同时必须是当地户口并凭相关有效身份证件,才能在购买新家电时享受10%的家电补贴。但事实是,当顾客购买新家电却没有提供旧家电情况下,许多销售企业自我组织旧家电来补缺,前提条件是交上100元人民币,其他程序可由销售员完成。销售员还反复告诫:“不要说是我们帮你办的。”

  换言之,按照每台电视机最高补贴400元计算,即使不提供旧家电,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最高300元的补贴款。

  对家电产品,一般商场优惠幅度都在6%以内,利用以旧换新的违规操作,可以再增加10%,像这样的优惠,对消费者具有诱惑力,对商家也有吸引力。

  消费者不用提供旧家电,就可成功购买到以旧换新的家电,并且享受到返还折现,在这场“利益游戏”中,似乎每个参与者都是得利者?但没有人想到,这种违规操作实际上是在骗取国家的政策补贴。

  除了消费者,国内大卖场这些双中标企业(拥有销售、回收双重中标资格)是最大受益者。

  通过操作以旧换新,销售企业省掉了采购旧家电的环节,可能直接与拆解企业合作,向拆解企业按台支付费用。因为是集中“采购”,要比从“倒手”手中采购价格更低。

  因为有回收资格,这些企业又可以向消费者倒卖内部以旧换新的凭证。“双中标”企业有天然的便利,销售和回收自己都能消化完成,可操作空间更大。

  可见,家电“以旧换新”作为临时性政策,存在环节多、漏洞多、成本高等缺陷,有些漏洞很难弥补或者弥补的成本更高。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项政策短期是可取的,但大范围推广和长期执行仍需全面评估和完善。

  “以旧换新”已不是新政,还记得该政策的配套讨论稿中就提出“在本轮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执行期间,个人和单位购买数量将有所调整,个人购买新家电原则上不超过5台,单位不超过50台,超量需报批”,被称为家电业的“限购令”。

  限购令意图填补以旧换新政策的漏洞。但时至年底,“骗补”事件仍在延续。因为政策只有限购,没有惩处。

  限购令只规定以旧换新的条件,未明文规定违反了条件,或者在满足条件的过程中造假,应该要承担怎样的法律或者行政后果。

  所以,结果是,严格遵循以旧换新程序的消费者,个人信息被商家盗用给其他没有提供旧家电的消费者服务,后患无穷。

  而且,回收的废旧家电可能再次回流到销售市场,拼装旧家电再次流入市,损害市场有序公平竞争。

  后果是,有的消费者沾沾自喜得到利益,却不知道骗补的钱,也是他作为纳税人缴纳的钱。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讲,不可能用一项政策解决多个问题。从长期来看,还是应分别针对废旧家电回收与新家电销售制定支持政策,否则这项政策达不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环保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