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大修,没病小修”;收费张嘴乱报价,随心所欲没标准;“山寨维修游击队”,收钱立马没了踪影……当前,维修行业乱象不一而足。随着手机、电视、洗衣机、空调等日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些产品的维修也成了件“头疼事儿”。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避免堕入维修“陷阱”,专家为你“支招儿”。
维修记录是重要凭证
淮北马先生家中的某品牌冰箱坏了,5月中旬,他将冰箱送到该品牌授权的维修中心。维修中心检查后说冰箱压缩机坏了,更换一个新压缩机要付300元,并口头承诺该部件保一年。6月上旬,马先生的冰箱修好了,可到家六天后又不制冷了。维修中心称是控温器坏了,但没有配套的零部件,给马先生换了其他品牌的控温器。之后没多久,冰箱又出现了不停机现象,维修中心检修后说压缩机又坏了。7月份,马先生投诉到省消费者协会。省消协认为,该维修中心承诺压缩机保一年,与马先生之间的合同关系成立。但照实际情况来看,维修中心没能履约,在省消协的调解下,该维修中心最终退还马先生300元压缩机购置费。
“详细的维修记录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省消费者协会张路明主任表示,在家用电器维修中,更换的零部件使用寿命不长引发纠纷的案例具有普遍性。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消费者,有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说,从没留意上门维修人员是否认真填写维修单。“技术问题我又不懂,修好能用就可以了。”小关在合肥政务新区上班,刚刚维修过家里的热水器。像小关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怕麻烦”,不主动对维修人员提出要求。很多维修服务商便顺水推舟,只让消费者签个名字敷衍了事。
“无论是保修期内,还是保修期外,维修记录都是重要凭证,是一种书面协议。”张路明说,保修期内详细记录维修内容,一是对修了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按照《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他认为,保修期外的维修服务则属社会服务的一种,从民法角度看,维修服务商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民法讲究“谁主张、谁举证”,消费者必须主动维护自身的民事权利。“索要详细的维修记录,让双方的服务买卖关系变成书面协议,才能避免不负责任的口头承诺。”
警惕“山寨”维修店
“装点得那么像,维修电话也是400打头的。”在省城一家科技公司就职的白领孔先生就碰上了“山寨”维修点。他家的某品牌洗衣机前不久运转出故障了。因找不到保修卡,他便在网上搜索到该品牌售后维修点的电话。花了240元维修费后,洗衣机仅正常运转了不到一周便发生短路,连电脑板也烧了。“再去网站找维修点的电话竟然没有了。”无奈之下,他辗转找到该品牌的服务投诉热线,才被告知那个打着该品牌“幌子”的维修点根本没得到厂家授权。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合肥某品牌洗衣机售后”,发现售后电话号码多如牛毛。有的称是“24小时服务维修热线”,有的说是“售后维修服务平台”,有的则称是“官方网站统一服务电话”。众多电话号码无一相同,有的居然也是400开头的。记者拨打了其中一个400电话,对方称,员工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客户满意度100%,坚称是“厂家授权特约维修点”。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