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家电>  正文

彩电市场再掀降价潮 三重压力逼彩电降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9月15日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李燕京

  LED电视以普及价格迅速推向市场,部分3D电视直降2000元至4000元,普通液晶电视面临库存压力,而今又逢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彩电价格“恶战”迅速升级。

  本土品牌降价清库存

  今年上半年本土品牌彩电销售情况不令人满意,与此同时,普通液晶电视库存量加大,这让本土彩电企业不得不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减少库存的最惯用手法便是降价。

  有业内人士表示:“本土企业对今年液晶电视的出货量过于乐观,但实际销量却未达到预期,因此导致前期库存过高。换句话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今年国内消费市场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据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液晶电视出货量达到2900万台,年成长率达到119%。因此,基于2009年的出色表现,包括海信、创维、TCL、康佳、长虹、海尔在内的本土彩电企业纷纷调高2010年液晶电视的销售预期。

  记者在多家彩电企业的上半年年报上也看到,尽管产品销量有所增长,但远比不上产量的增长。

  TCL集团半年报显示,其以彩电业务为主的子公司TCL多媒体,上半年在连续两年盈利后重陷亏损,净利润亏损3.34亿港元。“彩电业务亏损的原因,主要是上半年我们对产品规划出现失误,以及公司二季度集中对旧款液晶电视清库存增加了销售成本。”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三季度业绩仍将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长虹上半年年报则显示,今年上半年,长虹实现净利润4063万元,扣除4500万元非经常性收益,亏损437万元。该年报还显示,彩电业务的营业收入增长幅度远低于冰箱和空调以及IT产品。

  本土彩电库存加大,直接导致面板企业降低产量,8月20日,夏普宣布调整液晶面板生产计划,下调产能,以缓解中国市场高价位液晶电视库存积压情况,希望达到供需平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液晶电视库存加大,最有效的减压办法就是降价销售。而当下恰逢十一前夕,正是促销的最佳时机。

    外资品牌大玩低价格

  就在本土企业面临库存压力的时候,外资品牌悄悄改变了市场策略,也玩起了降价的游戏,打响了液晶电视价格淘汰赛。

  索尼、夏普、三星等品牌在一、二、三级市场上的价格战都非常激烈,仅高于本土品牌同尺寸产品三五百元。记者在北京某家电卖场看到,一款索尼46英寸液晶电视,价格已下探至6000元,同尺寸长虹液晶电视售价为5600多元。而在一些家电卖场的节假日促销中,不少外资品牌产品价格甚至低于本土品牌。由于掌握着上游面板的话语权,外资品牌在与本土品牌的较量中始终拥有领先半步的优势。

  另外,外资品牌还加大了新品的降价力度。3D电视尽管开售之初便有不少品牌免费配送蓝光播放器、3D碟片和3D眼镜,但这样的优惠幅度似乎还不够,三星又率先打起了降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