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家电>  正文

国美内乱:一个人和一群人的战斗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9月15日   来源:新周刊   作者:张晓华

    创业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博弈在世界商业史上也属罕见,在中国,它正活生生地上演。国美内乱包含了中国企业去家族化的阵痛,也折射了创业股东权益的法律空白。

  职业经理人想革大股东的命,还想革走大股东的江山,陈晓和黄光裕导演的国美内乱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史无前例,放眼世界,类似的案例也少之又少。这种狗血剧情通常只出现在香港的肥皂商战剧中,是师奶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现在它活生生地在现实中上演,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停下脚步给予关注的大事件。

  国美的拐点

  从黄光裕入狱的那一刻开始,国美就进入了拐点。黄光裕和很多前辈一样,没有逃脱原罪之殇,但不同之处在于,黄光裕进去了,国美没有倒下。在中国商业史上,企业掌门人身陷牢笼后,企业一般都迎来两种命运:敞开大门让政府派来的空降兵接管企业,或者由国资委清点资产,从此成为身份不明的半国有企业。不过国美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血统纯正的民营经济的产物,和国有企业毫不沾亲带故,在法律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半点渊源,此外,它是家电巨头,拥有几十万名员工,一旦处理不当,失业等社会问题就会涌现。因此,处理黄光裕,但放过国美成为政府最恰当的选择。

  企业没有受到大股东的株连,虽然讽刺,但这几乎称得上是民营企业的一次重大胜利。黄光裕也没有全然倒塌,他仍然被允许持有国美的股份,比起很多被一纸行政命令剥夺股权的企业家,黄光裕也足够幸运。

  黄光裕事件11天之后,陈晓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美的代理董事局主席。2009年1月18日,黄光裕正式辞职,而陈晓也正式就职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明确了他在国美内的处理事务大权。陈晓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军心,并让国美逐渐去家族化。陈晓面临的局面是,几乎所有银行贷款都已停止,国美的大部分账户被冻结,大批供货商要求提前结清账目,最严重的是,52亿港元的可转债很可能触发提前赎回,而国美的账面上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因此,引进投资变成当务之急。

  国美售股事件曾一度在市面上传得沸沸扬扬。这些传闻的主角,包括三家大型海外知名基金——贝恩资本、华平基金和KKR,也包括联想的弘毅投资和中信资本,以及国美的外资同行百思买。贝恩资本胜出,进驻国美。但这同陈晓积极引入贝恩资本态度截然相反的是,黄光裕则一直极力反对引入贝恩资本,但最终未能阻止贝恩资本进入。

  贝恩资本的进入无疑为陈晓此后的种种决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个人身份担保引入贝恩资本后,陈晓则迅速推出了大规模股权激励,去年7月,国美电器宣布把现有已发行股本约3%的股权授予105名高管,激励方案总金额近7.3亿港元,这创下中国家电业纪录。通过这个庞大的激励方案,不仅起到了稳定核心管理层的作用,另一方面,陈晓也巧妙地将公司整体利益与黄光裕旧部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股权激励下,大部分董事局股东与陈晓站到了同一阵线。

  在黄光裕看来,陈晓以个人名义和贝恩资本签订的贷款担保显然是不平等条约,担保中规定,一旦陈晓离职,担保就会自动解除。而国美只要在银行出现1亿元的不良贷款,就属违约,必须向贝恩资本赔偿24亿元人民币。更为紧要的是,当陈晓大幅增发新股后,黄光裕的股份会遭到稀释,极有可能失去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从而全盘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陈晓和黄光裕之争,与其说是股权之争,不如说是控制权之争,也是家族企业和公众企业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