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事件,终因以大幅加薪等缓和矛盾措施的出台而暂告段落。这让有的人认为,只要给富士康戴一顶“血汗工厂”的帽子,就可以化解矛盾,也可以解释富士康突发危机的实质所在。
但随后引发的从深圳到佛山、从南方到北方的外资企业加薪潮和罢工潮等社会不稳定现象,又让人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直观和简单,它更无法解读和解决广东等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起家的中国沿海地区,在今天所面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头痛难题。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但凡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都遵循以下三个阶段: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从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到生产力革命先驱的美国;从二战前后的德国和日本,到冷战时期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如广东等,都离不开这一规律。而二战之后的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更加有力地印证了这个规律。
这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80年代以及90年代,先是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其次是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转移;最后是上述所有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自己则集中资源发展金融、贸易、通讯、集成电路、精密机械、汽车、电脑、高端家电等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自身独具竞争优势的产业。
所以,以广东为代表的我国沿海地区今天所面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特殊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而富士康事件,只是引爆这个“炸药包”的导火线。
有人会说,那好办,去西部贫困地区招人就是了。但实际上,即使跑到陕西的偏僻地区招工,也往往是徒劳无功。为什么?
改革开放30年了,中西部内陆地区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低廉的工资,农民工在中西部也可以找到工作,为什么非要离乡背井到广东来打工,徒加一份思乡之苦?
还有人说了,天下没有招不到的工人。人家出1000元月薪没有人来,你出2000元还会没有人来?工资翻倍,自然会有人来,不过这么高的成本,企业笃定不赚钱,甚至要亏损,那还不等于让自己关门?
还有人说,干脆将工厂西迁好了?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西部是否有足够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否有熟练的劳动力供给?原材料和产品在东西部之间来回倒腾的运输成本如何化解?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都需要认真考虑。连曾经动了将工厂西迁念头的富士康,也因觉得得不偿失而作罢。
经济学的研究发现,由于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密集型经济在发展了20年左右后就要进行产业升级。广东如果没有内陆省份提供的人口红利,10年之前就可能要被逼迫进行产业升级。但是,因为有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民工源源不断地补充,使广东产业的升级压力得以疏缓,转型升级也明显推迟。
实践已经证明,经过30来年的改革开放,在收入和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工资低廉——这一广东原来所依赖的比较优势己经越来越弱化和衰减,当劳力、土地等资源价格低廉的新竞争者崛起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己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选择,而是一个不得不转的趋势。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