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一家公司代表“工业制造”,除了“代工之王”富士康,恐怕没有哪家公司能胜任。不过,这轮危机让郭台铭有了变化,他不想再局限于只做“代工”了,他在构思一个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新一代王者。
全球经济渐回暖,本应是虎虎生威的一年,但在这个本命年,一向意气风发的台湾首富郭台铭似乎走入了“流年不利”的阴影。“血汗工厂”拷问风波未平,成本上升压力又招致股东们质疑,郭氏商业帝国如何转型?
与其说12连跳及加薪是富士康必须转型升级的动力,不如说是富士康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在郭台铭眼中,富士康仍有“黄金十年”。当其他代工企业对危机还未回过神时,郭台铭早已悄然布局。
年初,郭台铭在接受台湾联合晚报采访时强调,“未来十年,鸿海不只是重视量的转变,更要重视质的改变,鸿海有能力做好的公司,绝不会只是一个代工公司而己。”
危机,危机
6月8日,在台湾召开的鸿海股东大会会场,场外聚集着手举“工人监督富士康”、“不要刽子手总裁”、“不赚血腥钱”标语的劳工团体代表;场内郭台铭不时紧缩眉头、但又不改平日威严的做派,舌战中小股东,并向股东喊话,“我们挺住,我们需要你们投资者,需要你们小股东们支持,只要你对我们有信心,我们一定尽全力把股东最大的利益将来交到你们的手上。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会证明给你们看。”
一贯强硬的郭台铭几乎不敢打开电视,“因为没有一台不在骂我,包括从香港到大陆到台湾的媒体。不过,我把负面报导当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动力。”
在郭台铭遭遇的危机背后是,连续6年蝉联中国大陆“出口冠军”、连续6年增速超过30%的郭氏帝国,经历了35年来的首次衰退:鸿海2008年营收19504.81亿元新台币,较2007年增长14.2%,税后净利551.33亿元新台币,较2007年下降29.03%。
这让郭台铭深刻体会到,严重依赖出口的代工业必须转型,从外销转为重点开拓内销,从精密制造转向科技服务。为了让中小股东重拾信心,郭台铭承诺“股价不回来,我就不退休!”此时的郭台铭已经对全局有了清晰的思路,向股东明确“富士康从设计、制造、零组件开发及制造,还有通路(销售渠道)做一条龙。”
进军中西部
6月第一周,富士康两度宣布大幅加薪。并有消息称拥有10万员工的深圳观澜厂区将与龙华厂区合并,有11个事业群的龙华厂区只留下2个利润高的事业群,其余外迁。其实早在金融危机之前,有着狐狸般精明和老虎般决断的郭台铭就已开始在中西部排兵布阵,先后宣布投资10亿美元进军武汉、重庆。
20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在重庆西永微电子园东南部一角看到,这里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蔡政林,40岁,重庆潼南人,今年3月份调回重庆,此前四年他在富士康龙华厂区负责设备维护。现在他在工务部负责重庆厂房建设事务,公休日里他还客串摩的司机,拼命赚钱。
蔡政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富士康重庆厂区正在加紧建设,首期占地30万平方米,主要搭建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预计今年11月完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