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湖北省十堰市近年来大规模开发山地 削山造城算没算生态账?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1/2013 09:54:4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图为2012年8月24日获取的十堰市张湾区局部地区资源一号02C多光谱和全色数据融合后的遥感影像,其中土地开发面积约为9.27平方公里,与2008年4月相比,开发面积约增加8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供图

  记者近日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了解到,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正在大规模开发山地。 

  卫星遥感对比图片显示,从2008年4月到2012年8月,仅十堰市张湾区和茅箭区两个地区,山体和植被破坏面积就增加了20平方公里。卫星遥感图上昔日的满目葱绿如今已被一片片的黄褐色取代。 

  在十堰市“东部新城”——普林工业园背后裸露的山体上,竖立着“愚公移山,向山要地”的巨幅标语;在“西部新城”的开山工地上,同样竖立着“愚公移山,人造平原”的巨型条幅。这透露出十堰市大规模开山的意图。 

  记者了解到,十堰市“东、西新城”发展项目一共计划开发86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其中绝大部分依靠“削山造地”。这个面积相当于再造一个十堰市。 

  对于急于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十堰市,似乎比任何一个地方都更加需要土地,这里进行的“削山造地”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缩影。但大规模“削山造城”符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这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吗?如此大规模“削山造城”是否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 

  总体规划如何体现生态保护优先? 

  中国环境报记者日前独家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十堰市总体规划的负责人张如彬。 

  张如彬告诉记者,十堰是一个生态比较敏感的地区,地处中国中央山地,集秦巴山区、丹江口库区和贫困老区于一体,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十堰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中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此推出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巨资修复遭过度开发的自然环境。因此,十堰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要一直坚持生态保护这个策略。 

  张如彬说,我们做十堰市总体规划首先是确定生态保护优先这个原则。第二,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十堰市是先发展汽车工业而形成的,虽然发展汽车工业优势比较明显,好多人才包括一些研究机构都有,但是单靠汽车工业发展风险很大。十堰市未来发展不能脱离它的资源特点,这里环境比较好,有山有水,而且靠近武当山,可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这里发展少量的工业也应该以无污染的工业为主,另外,就是发展生态农业,这是十堰的出路。我们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时也是把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第三,十堰这地方用地比较紧张,我们提倡要节约土地,优地优用。再一个就是对低丘缓坡地的利用,我们认为城市发展要依山就势,降低密度,降低开发强度。 

  张如彬说,十堰是个山地城市,十堰的发展还是要突出山地的特点,就是生态环境应该保护好。十堰市总体规划要求:“延续山城互融的空间形态,突出山地城市特色。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持城市自然山水肌理,采用多种山地开发利用模式相结合的发展策略,丰富和强化山、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特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山水本身是十堰最大的优势,可在城市发展的关键时刻,这种优势却被决策者认为是劣势。本可以通过依山而建、城在山中和围绕现有城市建设卫星城的方式达到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可在政绩指挥棒的指导下,当地选择了向山要地。 

  张如彬表示,十堰的发展要依靠当地资源、利用当地资源,依山就势地建设,也就是要显山露水。还有一个就是要循序渐进,要搞可持续发展,建一片就要把这一片建好,设施要完善,环境要优美。城市要科学发展,不能脱离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个是我们过去的建设当中做得不够或者没有做到的。 

  千亿造城缘何缺失环评? 

  记者了解到,从2007~2012年底,“车城”十堰已累计开发建设用地约6万亩,工程概算70亿元人民币。有报道称,其削山建城的总投入将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如此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将给山体、水系带来怎样的破坏?将给地区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后果?如此大的开发项目当地政府在开工前又是否进行过环境影响评价? 

  湖北省环保厅环评处副处长刘红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开工前并没有经过环评。记者随后在十堰市环保局得到证实,十堰平山造城之前确实没有经过环评。 

  刘红星说,像十堰市这么大的一个项目,事先应该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削平山头后生态环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只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才能搞清楚。 

  环境保护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这么大的项目上马前必须要有环评,这是强制性的规定。 

  他说,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具体建设项目大体上包括:一切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或排放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一切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的大中型水利枢纽、矿山、港口、铁路、公路建设项目;大面积开垦荒地和采伐森林的基本建设项目;对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灭绝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对各种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特殊地质、地貌地区产生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等。 

  根据《环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环境保护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千亿“削山造城”无论是算生态账,还是算经济账、民生账,都不轻松。如此大规模的造城计划却没有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任何环评手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决策时都有警示作用,地方的城镇化建设应当从更高层面规划和推进,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认为,现行的官员政绩考核过于偏重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只注重任期内的政绩目标,是导致环境保护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假如我们以后各级政府的行政考核目标把生态指标、幸福指数、民生指标、社会发展或者是文化进步的权重加大,加大考核评价的力度,那我们很多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也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