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央交办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保障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重庆市环境风险防范工作以“事前防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为主线,推进全过程管理,实行企业主体责任制,强化部门监管职责,推行环境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增强环境风险意识,强化综合协调,加快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确保了近年来全市无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保障了三峡库区环境安全。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形成综合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重庆市突发环境事件中超过90%是由交通、安全等原因引发的次生事件,为此,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环保和安监、公安、交通等多部门联动开展。
重庆市政府于2010年组建市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形成全市层面的综合应急救援体制。依托公安消防部队等应急队伍,分级组建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环保纳入12支市级保障服务队之一,保障工作经费,统一救援物资调度。在强化政府主导同时,积极扶持市场化专业队伍发展,30余名各领域的教授、高工进入了环境应急专家队伍,成立了由环境监测、辐射、危废专家组建的综合性市环境应急服务队,吸收大型企业专业环保救援队伍作为补充,形成有效的辅助力量。
同时,市环保部门与多方建立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对内与10多个重点部门签订协作机制,形成集预防、监控、调查、处置、善后管理于一体的联防联控体系,对外完善跨省、市流域断面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和协作机制,强化信息互通、监测预警、联合执法、协同应对工作机制;横向上,市环保局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探索构建与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军地联合、优势互补、高效统一”应急联动体系,纵向上,市、区两级环境应急联动,为防控和处置跨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了先决条件。
目前,重庆市突发事件防范已经从单一事故应对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事件、安全事件的综合应急转变,从重处置向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和恢复重建全过程管理转变,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应急管理转变,从依托牵头部门为主的部门处置向部门联合、军地联合应对转变。
二是坚持预防为先原则,落实全方位的全过程管理思路。重庆市从全过程管理思路着手,构建和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使各类、各部门防范措施有机结合,发挥最大作用。
各相关部门将环境风险防范融入到源头控制、日常监管、严查整治等日常工作中,一是针对饮用水源、重金属、危险废物、辐射源、自然保护区、居民集中区等重点行业和地域,实施环境风险防范全覆盖管理。二是采取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管理危化品生产、流通、仓储、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环境风险,实行严密的环境风险防范全过程管理。
同时,环保部门加强防范,严格准入,最大限度降低环境风险,全面推进包括规划、环评、建管、污控、危废、监察、监测等环节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一是设置项目引进门槛,在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管理中推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制定各类工业项目准入许可规定,严格控制高风险新建项目环评、试生产、竣工环保验收的审批。二是坚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环境风险企业和重点化工园区进行环境风险摸底调查,形成了信息数据库,并研发了管理软件,对各地环境风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对排查处的隐患及违法行为建档登记,实行隐患排查、登记、跟踪整改、隐患消除、销号全过程管理。三是推行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落实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机构、人员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污染事故应急、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机制,编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建设相应的应急设施,建立救援队伍或签订救援协议,落实危险源监控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
全过程管理思路的推进,促进了全市环境风险防范工作由滞后向实时、粗放向精确、静态向动态、被动向主动、事后处置向预防为主的转变,取得减少事故数量、防范次生污染、控制事态升级的效果。
三是加强分析指挥能力,夯实智能化的风险防范保障体系。重庆市从智能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入手,不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构建组织和资源保障。
依托市公安消防总队调度指挥中心,搭建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化学品管理数据库,形成应急救援通讯指挥网络,强化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指挥预警平台、应急监测和救援队伍建设的联动协作,通过网络数据信息的实时交互共享,实现环境应急救援指挥查询、动态监控、快速响应一体化。在大型灾害事故发生后,市环境应急服务队可实现各救援队的统一指挥和信息共享,实时获取第一手灾情信息,及时调整监测方案,提出处置技术建议,预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或减轻、消除环境污染危害。通过现场应急指挥车与指挥(部)中心远程互动,高效应对环境应急救援工作。
在参与全市应急指挥调度的同时,市环保部门不断强化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环境监测、辐射监测、危险废物等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投入2.8亿元,组建应急指挥、监测中心和10余个分中心,配置3000余套应急监测装备,开展应急监测仪器开发利用及应急监测技术储备工作,结合340余家在线监控自动监测和远程视频监控,保证应急监测能够尽可能测得准的前提,形成环境质量和污染变化的预测预警体系。在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基础上,整合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设施设备,完善环境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事故调查及恢复评估体系,由相关部门、专家共同对引发环境污染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准确界定事故责任,制定消除隐患方案,对需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影响、恢复生态环境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为事故案件审理、责任追究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各项保障体系的完善,初步实现全市环境风险源的可视化、应急预案的图解化、污染监控数据与特征物质的关联化、报警定位和应急方案生成的自动化、监测数据传送分析的智能化,为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是确立平战结合方式,以预案指导应急响应和处置。重庆市将环境应急预案视为应急管理工作核心,平时风险防范和战事应急响应的有机结合。在建立完善机制体制的基础上,着力强化预案的制定、管理及演练,强化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以“说得清、看得懂、做得到、能管用”为标准,对预案的操作流程和部门职责进行优化和细化,广泛征集意见,突出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实现了编制规范化、操作流程化、演练制度化、管理动态化。重点完善市(区县)政府、部门、园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健全预案修订和各预案之间的衔接机制,形成完备的四级预案管理体系。在市级层面还针对全市危化事故、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8类主要灾害事故特点,编制环保综合保障预案,全市有效备案的各类环境应急预案达900余个。2011年,将预案与重点环境风险源登记及隐患排查整治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实现预案动态化管理。
在管理程序上,始终坚持平战结合。平时,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和要求,建立企业预案专家评审制度,督促企业按期修订预案,并实施一厂一册电子备案,适时更新。建立一年一度预案演练制度,今年来组织“环保部、重庆市2010年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合演练”等各类应急演练200余次,以检验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战时,按预案要求分步开展响应,由企业、部门、政府逐级采取措施,启动预案,发布预警,组织应急救援,开展恢复评估等工作。今年成功处置2010年“7.19”诺齐思苯泄漏事件、2012年“3.1”凤凰溪油污染事件等多起突发环境事件。
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市环境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深入,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近三年,全市环保、公安消防等各部门联合成功处置交通事故1500余起、危险化学品事故664起、建(构)筑物垮塌事故38起、自然灾害45起,其中,仅发生一般性环境事件55起,且三年间环境事件数量呈下降趋势,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避免了三峡库区环境灾害事故的发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