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纳板河保护区”),宛若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热带雨林那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中。
深入纳板河保护区采访,游走在醉人的碧水青山之间,耳闻目睹中,令人由衷感叹保护区从零开始走过的20年不凡历程。20年来,保护区管理局不懈探索创新,在保护区创建、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共管机制建立等方面,为我国乃至世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按小流域生物圈创建保护区
以流域为自然单元,将保护、科研和社区发展相结合,为国际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示范
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保护区,云南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1988年4月,时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因会议到西双版纳,对当地保护热带雨林、准备建立一个以安麻山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时,萌生了以小流域生物圈为基础、建设保护区的念头。他认为,虽然在国际上有这个概念,但是这类保护区国际上可能还没有先例,应该进行探索。在他的极力倡导下,经过多方努力,1992年,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创建的保护区——纳板河保护区正式建立。
据纳板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忠清介绍,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中北部景洪市与勐海县接壤地带,土地总面积为266平方公里(约40万亩),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功能区。保护区内集水面积在7.5平方公里以上大小河流共13条,流域集水面积211平方公里。
按照小流域生物圈保护区的理念,纳板河保护区以流域为自然单元,实行保护、科研和社区发展相结合。保护区以纳板河流域为主要范围,区内山林权属不变,行政区划不变,居民不搬迁。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
在国家、云南省和西双版纳州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的机构设置不断改进,人员编制不断增加,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目前,纳板河保护区管理局不仅有人员编制30人,还驻有一个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安局的派出机构“纳板河保护区派出所”。
近几年来,环境保护部和云南省环保厅进一步加大了对纳板河保护区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截至目前,环境保护部已先后投入1800余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区能力建设。
2012年11月27日,曲格平先生在致纳板河保护区成立20周年的贺信中满怀深情地指出,他对纳板河保护区独有情愫。这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创建的保护区,为人类世界探索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为国际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示范。
多管齐下创新管理模式
竭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显著增长
长期以来,纳板河保护区紧紧围绕资源保护中心任务,不仅建章立制到位,而且毫不懈怠狠抓落实,为有效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治安防控体系日益完善。建设了曼点、过门山等4个管理站和糯有森林防火了望塔等设施,配备了巡护车辆、巡护快艇、巡护摩托及GPS等设备。在区内村寨聘请了28名护林员,组建了50人的应急扑火队伍,完善了全区的资源保护网络体系,使保护区的资源管护能力得到有效加强。
建立完善巡护管理制度,日常管护工作不断强化。为更好地加强生态保护,纳板河保护区建立并完善了巡护制度。明确巡护线路、巡护频率以及巡护人员,全区设置了多条固定巡护线路,确保及时掌握林情、社情,及时发现、制止和打击了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预案,森林火灾预防成效明显。为确保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纳板河保护区在森林防火这一项重要工作上,始终做到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日常管理务实高效、防火责任层层明确。为降低火险等级,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区在强化防火期林区巡护和火源管理同时,探索在实验区的林下开展计划烧除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多管齐下创新管理模式,资源林政管理有序推进。一是严格执法,严惩违法行为。二是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突出管护实际效果。三是利用科学管护手段,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李忠清说,经过多年的有效保护管理,纳板河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得以较好保存,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显著增长。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45.3%提高到现在的86.74%。
截至2012年,保护区已实现了连续17年无森林火灾,多次被西双版纳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各种破坏资源的案件已大幅度减少。
不断夯实科研监测人才基础
参与重点项目实施,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培养一批科研专业人才
一直以来,纳板河保护区坚持把基础科研及监测工作人才的培养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科研监测能力建设得到稳步提升。
据了解,通过参与重点项目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学习相结合等方式,纳板河保护区已相继培养出一批能够独立完成许多科研工作的专业人才。
李忠清说,随着科研监测能力的基本形成,纳板河保护区组织开展了4次生物资源综合调查和补充调查,建立了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为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的准确度,纳板河保护区内建设了固定监测样线、固定监测样地,安装了红外监控相机,并建成了两个自动气象监测站和1个自动水文观测站,实施了对数据的自动传输。
据了解,通过科研监测工作的实施,纳板河保护区已经培养一批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目前,保护区已有16项科研成果荣获州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2012年11月27日,记者随云南省环保厅厅长王建华在纳板河保护区进行“橡胶林间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示范”调研时看到,保护区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已在橡胶林生态恢复和立体化林下经济开发研究上取得实质进展。
探索社区共管机制取得新突破 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探索资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纳板河保护区内现有6个村委会,3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傣、哈尼、布朗、拉祜、彝、汉等6个民族。一直以来,保护区坚持以人为本,用社区共管的模式对全区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探索出一条在林地权属不变的条件下,当地群众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有效减缓了当地居民因发展经济对保护自然造成的压力,促进了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建立社区共管联系制度。纳板河保护区成立之初,便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各种尝试,使当地社区与保护区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达成共识。保护区与区内的3个乡镇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了联系制度,对区内的资源管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宜共同协商,使社区共管在制度上得到了保障。
签订森林保护协议,探索资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保护区从2004年开始,探索了一条由村民小组承包管理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办法,在实验区内将村寨附近的森林按承包给村小组进行管理,村民对林地内的林副产品如竹笋、蘑菇等,按国家及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可以有计划地采集食用和出售。这一做法使每位村民都成了森林的守护者和管理者,极大地提高了村民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积极争取社区发展项目,促进社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50余万元,帮助社区解决了人畜饮用水、改造高压输电线路、修筑水坝、节能改灶等问题,在世界自然基金会、澳大利亚明爱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多项培训,通过培训和示范,村民增加了收入。
通过社区共管,纳板河保护区当地各族群众的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靠山吃山、毁林开荒”的旧观念变为“靠山养山、护林保山”的新观念。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也从“强制的被动保护型”,变为与当地老百姓唇齿相依的“主动保护型”,减少和消除了当地村民对保护区的抵触情绪。
经过各种项目投入与技能培训,保护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脱贫致富步伐越走越快。20年的创新发展,纳板河保护区取得的成绩斐然,先后3次被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
环境保护部相关领导在纳板河保护区调研时指出,纳板河保护区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明确,资源本底清楚,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协调发展,资源管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成效显著,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