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原农药厂污染严重 武汉赫山“毒地”艰难解毒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05/2013 15:49:46   来源:《人民日报》

 

在赫山土地修复工地,工人正在将污染土壤装袋吊装。记者张彦春摄

  核心阅读  

  工厂逐渐搬迁,高楼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扩张……在各地近些年司空见惯的“厂退楼进”变迁中,一些曾遭受生产污染的“毒地”被遗留下来。

  生了“病”的土地,谁来“治疗”?“治愈”要花费多大的代价?近日,记者赴武汉市赫山土地修复现场进行了调查。

  武汉二环内,汉江南岸,一片梯形地块被围墙围起,这就是位于汉阳赫山的武汉农药厂原址。从高处俯瞰,围墙之内,条块纵横,片片斑驳,与周边高楼林立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当地政府正在付出巨大努力,修复这块受污染的“伤疤”。

  1月3日,正值隆冬,修复工地仍然一片繁忙。赫山土地修复项目现场负责人张琴告诉记者,对于赫山项目而言,冬季是最好的施工季节。武汉冬天气温低,气味不易挥发,又不下雨,这几天正抓紧进度工作。

  受污染难开发,242亩“珍稀”地块修复进度过半  

  入秋时记者曾探访赫山土地修复施工现场。与现在不同,行走在各施工区之间的夹道上,阵阵农药味儿就扑面袭来。

  施工现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片土地污染物已经深入地下,在修复施工开挖以后,难免有气味散发,在冬天基本就没有了。

  记者在修复现场看到,这块土地被分成了若干个小的区块,这些区块或有杂草,或挖成了大坑,或覆盖了薄膜。场地东侧,一排排用于生物化学还原的巨大白色塑料大棚耸立其间。在一个已经挖开的土地区块内,工人们全副武装,身穿白色的防护服,戴着头盔和口罩,正在装运污染土壤,准备外运焚烧。

  张琴说,这片正在修复中的地块占地面积约242亩,是原武汉农药厂厂区,土壤受农药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版图经历多年扩张,修复现场所在的赫山地块周边已有很多居民区,成了繁华地带。据媒体报道,2006年3月,赫山地块以4.055亿元被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竞得,但开发时发生工人中毒晕倒事件,导致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在退还开发商土地款之外,又赔偿了1.2亿元,收回了土地。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数次调查发现,这块地“病情”严重。2010年3月,经武汉市国土、环保、汉阳区政府、科研院所等单位综合调查研究,决定进行修复。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修复项目于2011年5月正式开工,目前总体进度已近60%,预计于2014年5月底完工。  

  污染深度最高达9米,七成污染土壤需高温焚烧  

  对于修复目标,负责修复工作的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程斌介绍,该地块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以致癌风险10-6至10-5作为可接受风险水平,即风险概率相当于100万人中有1人可能因污染致病,这个概率比国内同类修复项目要低很多。

  “为了弄清楚这块地的污染情况,我们辗转找到了农药厂的老工人,回忆当年的生产状况,并找到一份20余年前的厂区布局图。”张琴告诉记者,经过详细调查和勘探,最终确定赫山地块70%以上的区域都受到了污染,污染总土方量达到29.68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磷、有机氯农药,即滴滴涕和六六六;平均污染深度在1.8米左右,局部最深达9米。这些有害物质须尽快治理,以避免迁移与扩散,影响环境安全。

  “根据污染物特点及污染程度,赫山地块使用了两种方法进行修复。”程斌告诉记者,地块内73%的污染土壤外运焚烧处理,剩下27%污染土壤在现场用生物化学还原技术进行处理。专家介绍,有机氯农药在水泥回转窑的高温条件下将彻底分解,去除率可达99.99%以上。

  施工现场的10多个塑料大棚就是生物化学还原的工作车间。记者在大棚中看到,约20厘米厚的污染土壤被均匀地铺在防渗膜上。一些褐色的生物化学药剂被掺在土壤中,翻土机会定期搅动、翻土。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每批污染土壤都需要经过三个周期即27天才可彻底修复达标。

  污染容易修复难,赫山地块修复成本预计达2.8亿元  

  

  “赫山地块的土地修复成本预计会超过2.8亿元。”张琴告诉记者。

  土地修复专家说,如果计算一下污染企业搬迁前共创造的产值,再对比土地修复的成本,可以看出污染对于土地价值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

  据记者了解,造成这块土地污染的原武汉市农药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是从事合成农药及加工农药的中型国有企业,以除草剂、除虫剂、棉花病虫药等为主要产品。根据武汉市工业志的记载,武汉市农药厂从1960年到1980年稳定发展;1985年与汉口东风轮胎厂合并组建成武汉轮胎厂,但连年亏损,到1991年8月亏损高达3000余万元,1994年底破产;之后又组建为武汉南方轮胎有限公司,经营状况也不佳。2003年,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了赫山地块。但由于毒地事件影响,土地开发戛然而止。

  专家告诉记者,由于造成污染的企业生产期跨度比较长,经营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很难获取企业创造价值的总体数据,但土地的污染在土地交易和再开发利用过程中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张琴说,修复项目的各参建单位对于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视,也力图通过改进修复技术,用上自主研发的药剂或技术,以缩短工期、降低投资,但是收效甚微。

  “我们要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确保生态环境恢复,确保土地周边老百姓能过上安心、放心、舒心的生活。当然,我们也期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关注‘毒地’危害,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汉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观点

  土地修复亟待规范

  “我国有环境法、大气污染法、水污染法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法等,但对土壤污染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武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负责人说,法规不完善,就难以对此有效监管。

  “土地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都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监管。”武汉市环保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琳说,即使修复完成,也需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修复结果检测评估,并持续跟踪数年,以保证修复效果。

  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说,近年由于需求较大,而国家对这个行业没有资质规定,没有准入门槛,因此许多普通土方施工公司也进入了这个行业。有的企业甚至只是将污染土壤挖出、转移、再填埋或者干脆堆放在郊区或者农村了事,极大增加了二次污染的几率。据了解,环保部已经开始推进行业管理、制定相关的规范,包括准入制度、专业资质等。

  技术同样有所欠缺。高胜达说,国内目前主要采取焚烧和阻隔等方式处理污染土地。融资压力下,往往要求短期内解决污染问题,这导致技术含量较低的处理方式成为主流。

  而最大困扰还在于资金。武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调研员黄运动告诉记者,原则上应该是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但实际中,很多污染企业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而且污染状况往往很严重,开发商很难自行修复,质量也无法保证。

  而武汉作为工业重镇,越来越多的污染土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浮出水面,如果都由政府埋单,整个武汉市硚口区要投入超过16亿元,实在是不堪重负。他建议,应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投入。

  此外,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修复工程,涉及环保、发改委、财政、国土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动问题,各部门如何负责,工作机制如何理顺等都面临很多困难。

  “更应关注的,是今天的生产场地不能再成为明天的污染场地;修复这些污染土地,不能再由政府也就是公众埋单。”高胜达说。 记者张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