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6类节能产品分食千亿元大餐 台式电脑或成最大受益者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1/2012 16:02:30   来源:证券日报

  

  分析人士指出,政策对于相关行业来说,肯定是利好信息,但是具体受益规模还要看政策细节推出

  日前财政部宣布将高效节能台式计算机、风机、变压器等6类节能产品纳入财政补贴推广范围,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拉动约1556亿元的消费。“对于相关行业来说,肯定是利好的信息,但是具体受益规模还要看政策细节的推出,”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

  6类节能产品

  将拉动千亿消费

  2009年,国家开始实行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支持扩大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初期推广的产品包括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节能汽车等。2012年6月1日起,国家又将平板电视、空调、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等5类产品纳入推广范围。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决定将单元式空调、节能台式计算机、风机、变压器、水泵、压缩机等6类节能产品推广。

  据报道,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新出台的6类节能产品推广政策执行期暂定为一年,为此中央财政将增加补贴资金至350亿元,预计拉动消费1556亿元,力争将高效节能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到40%以上。

  扩大节能产品补贴范围

  国家推出节能产品补贴后,市场反应“补贴范围狭窄、推广产品品种少”等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节能家电产品型号将从首批公布的近12000个品种型号增加到约21000个,消费者选择余地将大大增加。同时将加大对超高能效产品激励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更多的高能效产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其中,单元式空调便是为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而进入节能补贴的范围的。“此前的补贴大部分针对的是中低端消费群体和中低端消费品。以前补贴的空调市场造价大约在1000元以上,价格越低的产品补贴价越高,价格越高补贴的越少,”一位分析师向记者介绍,“将单元式空调纳入补贴范围,是针对高端市场的调整。”

  该分析师告诉记者,单元式空调造价一般在一万元以上,用户大多数是高端用户。此次单元式空调入围,将拉动中高端消费。

  此外,台式电脑也进入了补贴的范围。“台式电脑进入补贴范围,将拉动潜在的消费群体,对该行业的销售将产生影响,”一位计算机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东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电脑的配置率相对高,但是中西部的电脑配置率较低。”

  “目前青年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对电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中西部的农村地区,他们对电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上述计算机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市场研究公司IHS发布报告称,2012年中国PC市场将增长13%,其中,台式机销售量将同比增长8%。

  分食大餐需政策细节

  据介绍,此次节能补贴范围扩大,在消费品领域增加高效节能台式计算机和高效节能单元式空调,在工业领域新增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4类节能产品推广。该6类产品将推动超1500亿元的消费。具体哪个行业受益最多?

  多为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目前政策细节未出台,无法判断哪个行业受益最多。”一位分析师表示,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补贴比例,即使是同一类产品也有不同的补贴力度,从目前来看,最高不会超过400元。

  对于此次入围的单元式空调产品消费的影响,一位家电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目前对单元式空调的归类并不是很明确,统计时只是将单元式空调归为中央空调的一种。单元式空调既可以商用,也可以家用。但商用一般不会享受补贴政策。

  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单元式空调适用的房屋面积在120平米以上,一般造价在1万元以上。价格相对较高,或拉动高端消费。”但是她表示,“单元式空调在公司的销售比重都不会太高,因此节能补贴对该类产品的影响还不能具体的判断。”

  上述分析师表示,台式机产品或为此次节能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而对于台式机的消费,一位分析师表示:“会对该行业产生影响,但是也要看补贴的比例。”

  一般来说,事实节能补贴都会在短期内拉动消费。自2009年以来,全国已累计销售高效节能空调5000多万台,节能汽车500多万辆,高效电机1200多万千瓦,高效照明产品5.2亿只,拉动消费达6000亿元,直接形成的年节电量超过280亿千瓦时。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份扩大节能家电推广实施后,截至目前,高效节能空调、平板电视等5类家电的销售量已超过668万台。

  此外,据财政部介绍,2011年,我国工业领域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四类产品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40%以上,但系统运行效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20%以上。我国目前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这一些产品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增加。■ 本报见习记者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