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绿色猎人”用猎枪维护生态平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3/2012 17:51:38   来源:羊城晚报

  

 

德国的生态猎人 图/全景

 

 

生态猎人正在美国的森林中猎杀老鹿病鹿

 

德国梅克伦堡地区的生态猎人正在捕猎业已泛滥成灾的美洲水貂↓

 

德国东部的生态猎人在荒野里捕杀数量越来越大的外来“掠夺型”鸟种↓

  □悠然若水

  A

  老罗斯福总统失败的除狼行动

  说到“猎人”,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常常会被指责为滥杀野生动物、破坏大自然和谐的罪魁祸首。但早在上一世纪初的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组织了一群有别于传统猎人、以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的别具一格的“好猎人”,尽管当时还并没有“生态猎人”之称谓,但这种“以猎枪帮助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先进理念却已浮出了水面。他们或许便是今天的“生态猎人”之雏形。

  那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数目更大、严重威胁鹿的生存的恶狼。为了保护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鹿群,身为环境保护专家的罗斯福总统便命令他组织的当地300多名“御用猎人”开展一场大规模的除狼行动,10多年下来累计枪杀了总共6000多只恶狼。

  总统先生保护鹿群原本是维护生态的好事,但最终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原来,由于灭狼过度,在凯巴伯林区野狼几近灭迹,于是没有了天敌的鹿群开始为所欲为地繁殖生长,很快便增长到10万余头。它们就像飞蝗,成群结队地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不仅吃光野草,毁坏林木,而且还使得其他食草动物饥肠辘辘,甚至濒临灭绝边缘。渐渐地,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最终,鹿群也渐渐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不能自拔,且种群中病弱者不断增多。就这样,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了衰落。

  导致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最主要原因是决策者在“生态狩猎”过程中失察,以至于狼被消灭过度。要知道,狼是森林里生物链中的关键一环:狼可以捕食掉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由此不至于繁殖到令植被退化的程度;同时,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这也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此外鹿只有在狼的不断追逐下,才可能经常处于逃命的运动状态,而一旦没有了狼,鹿便很可能在悠闲的生活状态中渐渐变得弱不禁风,付出的是健康丧失的代价。

  为挽救过度灭狼带来的始料未及的恶果,在生态专家建议下,美国政府转而又动员“御用猎人”调转枪口,按照预先制订的严密计划消灭病鹿老鹿,为的是实现凯巴伯森林里新的生态平衡。最后,由于狼群和鹿群在数量上实现了“和谐”,森林才恢复了勃勃生机。

  善于总结的美国人从罗斯福那里汲取了教训。密歇根州政府新近制定的“黑熊管理计划”就是一个考虑全面、与时俱进、日趋成熟的典型案例。首先,政府请专家经过实地调查,评估当地黑熊的数量、分布和繁殖趋势;其次是确定需要减少的黑熊的数量(猎杀数限制于不能超过黑熊总量的2%);接下来就是颁发各类猎熊执照,其中包括特别颁发给由政府部门组织的“生态猎人”的执照、颁发给猎熊爱好者的执照,并严格规定每张执照允许猎杀的熊的数量,为的是尽力保持当地黑熊“正常”的种群数量,让黑熊既能够为狩猎爱好者们提供休闲娱乐,有关部门又能够控制黑熊无序地过度繁殖。换句话说,这么做不仅保证了当地黑熊种群的维系,而且又约束了黑熊的总数量,使之不至于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还为动物保护计划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B

  德国有三十余万“手握猎枪的环保分子”

  而时下“生态猎人”的另一亮点在德国。在生态学家的组织下,德国的30余万名职业猎人和业余猎人(其中后者中又大多是环保积极分子),担当起以手中猎枪维护德国的生态平衡的神圣责任。他们自称为“手握猎枪的环保分子”。比起他们的美国同行来,他们组织更为严密,目标更为明确,计划更为周详,行动更为果断。

  众所周知,德国以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于世。德国野生动物不仅物种丰富,而且还与人类相处融洽。然而近来,越来越多或“请”来,或不“请”自来,或“入侵”的野生动物的“光临”,大大扰乱了德国原本相对稳定的动物生态链。据悉在过去的20年中,共有超过4000多种动物“移民”来到了德国。虽说其中也有不少物种已经成为孩子们游动物园时的“宠物”(如鸳鸯、鹦鹉和火烈鸟),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颇具侵略性的外来动物却在它们“入侵”的新地域排斥异类独霸一方,由此不仅可能损害当地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而且还可能以灭绝当地一些原有物种的方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

  在最近的全德猎人协会代表大会上,与会者指出,既然某些外来动物已经“泛滥成灾”并严重威胁到德国的生态平衡,他们便有责任用猎枪予以维护,对此,生态专家们一致认为言之有理,因而给予了全力支持。

  德国猎人协会会长伯赫特还要求政府机关对野生动物管理规定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物种数量和种群大小。他要求对迁徙而来的野生物种的捕猎数量进行重新定义,特别是对浣熊、臭鼬和美洲水貂的数量进行控制,如果有必要,应该对其进行有限制的捕杀。理由是:这些动物严重影响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例如破坏其他动物的巢穴,而且他们身上还携带有多种动物传染病,例如犬瘟热病或狂犬病。

  此外,在德国北部地区,来自邻国的海狸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这可是一种不太受欢迎的动物,因为它经常啃吃果树树皮,而且还在大坝上筑巢,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决堤现象导致洪水泛滥。

  德国的生态学家还强调,有时动物种类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大于积极效应。近几年来,人们在德国莱茵河流域发现了个头不小的热带鹦鹉。鸟类学家发现,这些生命力特别顽强的异地鹦鹉,往往轻而易举地抢夺下业已在当地定居了数千年的其它穴洞孵卵类动物(如啄木鸟和蝙蝠)的筑巢地盘,并使它们可怜巴巴地有家不能归。

  在德国东部梅克伦堡地区,最近一段时间就出现了多种新的“掠夺型”鸟种,其中让生态学家格外担忧的首推美洲鸵鸟:据悉多年前,一群野性十足的鸵鸟从德国北部的一个饲养场逃脱后,便在原来的东西德边境自由地繁衍下去。由于美洲鸵鸟身高力大食量又惊人,很快就在当地成了一霸,给生态学家带来的苦恼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德国猎人即便是捕杀某些本地物种,例如普通的山鸡山鹑,都需要首先经过有关法律的批准。至于对如何通过猎杀来调整外来动物的数量,有关法规将制订得更为严密、科学。德国猎人协会每年都会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指标开展狩猎活动,任何错杀、误杀或过量捕杀都会受到法律的追究。据悉,负责打猎事务的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部长杰纳斯特已接受了环保人士的建议,敦促修改联邦打猎法,并解除猎人狩猎时不能使用猎鹰的禁令。

  C

  “生态猎人”手中的猎枪有时会换成望远镜

  有意思的是,德国的部分“生态猎人”还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多少带点血腥的“灭杀者”摇身一变为“大善人”,甚至要求公众接纳“引狼入室”的新理念。

  据记载,自1847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批死去的灰狼之后,150多年以来德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野狼的踪迹。然而近些年来,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的丛林中开始不时响起狼群的嚎叫声,一名护林员透露他曾看到了一条成年狼留下的长达11厘米的足迹。该州米尔沃斯地区前几年迎来的第一批野狼的新生代如今大多已长大到半大———它们在寻找理想栖息地的同时,也频频袭击牲畜,迄今已叼走了老百姓总共20多只羊羔。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欣喜地宣称,这是野狼“回归”德国的又一征兆。

  专家们分析说,被认为在德国业已灭绝的野狼之所以能在德国重新出现,柏林墙的倒塌以及东部边境的开放等政治因素是最重要原因之一。加上德国相对较好的自然环境对原本定居在德国邻国的狼群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越来越多的原来生活在波兰的狼群近些年来大批穿越“绿色边境线”迁徙至德国。而随着波兰1998年也立法禁止捕杀野狼,狼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又可能导致更多的“波兰狼”通过绿色通道前来德国定居。此外专家们还估计,从捷克也有至少350只野狼向西“投奔”到德国。

  在当地一些“生态猎人”团体的努力下,同处于德国东部并和波兰接壤的勃莱登堡州为吸引更多的野狼前来定居,还制订了一个“引进”野狼的计划,除了规定严禁捕猎并努力创造一个让野狼“流连忘返”的自然环境外,还专门为牧场上的羊圈安装了电子篱笆,以防止野狼对牲畜可能的侵犯。在该州的舍弗海德野生动物园的“狼园”,居民和游客还都被允许向狼群施舍食品,由此野狼袭击羊群的事件越来越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袤的欧洲大陆,野狼正在日趋减少。罗马尼亚是欧洲拥有野狼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也仅剩留3000只左右。至于在欧盟国家,野狼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既然野狼在欧洲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德国的一些“生态猎人”团体便采取联合行动,纷纷示范性地将手中猎枪换成望远镜,即把以往的“灭狼”变为“观狼”。他们还乐观地期望在不远的将来,能让邻国的游客将“观狼”作为推动德国旅游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悠然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