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通讯员 胡楠 长沙报道 “2011年湖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35亿元,增长12.8%。全省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湖南省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令人对“湖湘速度”有了直观印象。而在速度的背后,体现的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与“两型社会”建设息息相关。
□“两型社会”建设先抓什么?
■政策法规先行先试
2007年12月,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道,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2008年,湖南省GDP就跨入“万亿元俱乐部”。随后仅用时3年,湖南的经济总量就逼近两万亿元水平,创造出了“湖湘速度”。
在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委副书记、省“两型办”主任徐湘平看来,国家选择在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验,有深刻的战略考虑。一方面,长株潭城市群是华中最大的工业聚集区之一,对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有核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长株潭等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工业,一定程度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发展代价的。“两型社会”建设能在湖南取得突破,可以为全国积累经验。
记者从湖南省“两型办”了解到,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两大主线,颁布了试验区改革建设实施意见、政策法规等70多个,省人大出台保障试验区改革建设的决定,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试验区制定出台了1个改革总体方案和10个专项改革方案、1个城市群区域规划和14个专项规划、18个示范片区规划、87个市域规划,出台了“两型”社区、“两型”园区等标准体系。公开发布试行“两型”产业、企业等12项标准,编制出“两型社会”建设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已有一大批中央企业在试验区布局实施规划环评、排污权交易、节水型城市等50多项改革试点。
□“两型社会”建设之路有何创新?
■从起点绷紧生态保护“红线”
在换了发展思维的湖南,近些年“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层出不穷。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湖南,建设用地非常紧张,但湖南仍然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地带,规划了120多平方公里“绿心”。在此,将建设六大湿地、20个森林公园,绝不用来搞工商业建设开发。而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还推行“反规划”:将规划范围内半数以上土地先行确定为“禁建区”,将一成多的土地划为“限建区”,主要发挥生态功能;剩余三成的土地,才是“建设区”。这一规划先提交环境保护部审核,成为了国家第一个经认证后再开始建设的规划,从起点就绷紧了节地和生态系统保护这条“红线”。而国家级株洲高新区则规定不再为了形象修大路,将园区道路宽度从目前的20~30米限定为18米左右。
□“两型社会”建设效果如何?
■排放做减法,发展做乘法
在湖南,近些年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对关停污染企业实行“官员摘帽子、老板戴铐子、企业摘牌子、账户冻票子”问责制度。而绿化美化、雨水回收利用、中水回收营造园区水景、地源热泵、园区集中供热等各种绿色示范技术在工业领域产生了排放和消耗上做“减法”、发展上做“乘法”的效应。
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算了一笔试验区“环保账”:关停污染企业1017家,重金属削减率达50%以上,二氧化硫减排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任务,带动湖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湖南老工业基地株洲市等城市,从过去“黑乎乎、灰蒙蒙”变得“绿油油、水灵灵”。长株潭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城市群打开了一扇“两型社会”发展之门。
在为湖南“十二五”发展战略定调的会议上,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提出,伴随“十二五”,长株潭“两型社会”探索实践进入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要突出体现各种改革实践与经济社会融合互动发展。其主要任务是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形成较完善的“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促进机制,全面增强城市群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初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据了解,湖南“两型社会”第二阶段探索实践中,将实施涉及产业、统筹城乡、环境、信息化等领域的“八大工程”。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