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鄱阳湖长期持续枯水位 渔民难生存人鸟争食凸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5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鄱阳湖“干渴”长期化

  鄱阳湖低水位的影响,呈现出渔民生存困难持久化,“人鸟争食”日益凸显等常态化趋势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运才郭远明

  满眼一片一片裸露的草洲,隐约显露出一派丰茂的“草原”风光……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鄱阳湖区采访发现,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长期持续低水位,造成鄱阳湖自然和社会生产生活态势发生显著改变,湖区生态、群众生产生活等都面临多重挑战。

  星子站水文站是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已经设站近80年。近几年极枯水位不断出现,现有水尺测量不到水位,每年都要在湖中心树立临时水尺。站长包继红指着临近湖水的水尺告诉本刊记者:“10月26日,星子站水位为9.98米,比多年均值低2米左右,标志着鄱阳湖正式进入枯水期。”这意味着鄱阳湖比十年前的常年水平,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枯水期。

  年初以来至6月初,江西出现罕见春夏连旱。鄱阳湖水域面积萎缩至历史同期20%以下,湖底成为大草原,鱼类大量死亡,更无法产卵繁殖。经历6月份短暂的洪水后,目前鄱阳湖再度陷入低水位状态。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鄱阳湖水文局负责人金叶文说,进入新世纪以后,鄱阳湖就处于一个低水位提早,时间延长的状态。最近10年,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两个汛期年份超过了20米,其余年份大多在17米左右徘徊。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时间不断延长。2004年,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创下历史最低纪录——7.01米。

  “鱼米之乡”无鱼可捕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但本刊记者在星子县、都昌县、永修县等沿湖地区看到,大量渔船搁置在干涸的湖滩上。在专业渔村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村支部副书记张秋林充满忧虑地告诉本刊记者:“往年这个时候,村里渔船全部入湖捕鱼了。但今年却无鱼可捕,渔民全年收入预计不到往年的三成。”

  据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的调查统计显示,今年的鄱阳湖干旱,将导致约10万渔民收入减少60%以上。“我11岁随父亲下湖捕鱼,还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旱情。”星子县南康镇大塘村62岁的渔民张金寿有些激动地说,“现在我下次湖要50多元柴油开支,而收入却不见得有50元。因为渔获物多为指头大的小鱼。”如今,这个专业渔村的250多户渔民的渔船都停靠岸边,年轻人都外出打工。

  低水位对鄱阳湖候鸟保护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作为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鄱阳湖栖息着310多种湿地鸟类。每年10月,上百万候鸟从北方迁徙至鄱阳湖,这里是全球主要的白鹤和白鹳越冬地,更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

  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大湖池,保护管理站站长伍旭东告诉本刊记者,最近几年,鄱阳湖低水位提前,时间延长。而今年是保护区60年来最干旱的一年。十多斤的大鱼就干死在了湖滩上,“甚至大部分螺蛳都干死了”。

  专家发现,持续低水位已导致鄱阳湖保护区湿地植被提前萌发,造成根茎提前老化。一些草食性候鸟在10月份后迁徙至鄱阳湖,面临食物缺乏的窘境。尤其是今年江西出现春夏连旱,导致苦草等一些湿地植物在3月份就萌发,无法形成根部茎块。而这些茎块是鄱阳湖草食性候鸟的主要口粮。同时,今年以来的干旱和持续低水位,使螺蛳、河蚌等大量底栖水生动物死亡,杂食性候鸟的食物源逐渐匮乏。

  多重因素致水位偏低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鄱阳湖持续低水位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

  首先,降水时空分布极端不均衡,导致入湖水量在一个时期内严重不足。江西省气象和水文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至10月底,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均值减少约20%,其中前5个月,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少,比常年同期均值减少约一半;主要降雨过程集中在6月份,比多年均值多了30%。

  其次,长江上游大批库坝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造成了非自然因素的持续低枯水位。江西省水利部门提供的信息显示,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水库共29座,防洪库容合计530亿立方米。这些上游水库群在汛后集中蓄水运行,造成中下游的江西境内河流,尤其是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等重大变化,对境内水资源的“拉空”作用明显。

  江西省水利厅介绍,有关研究也表明,上游水库蓄水、清水下泄等综合因素,导致鄱阳湖湖口水位降低的最大值为2.89米,降低平均值为1.82米,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4.6亿立方米,枯水期鄱阳湖的蓄水量将进一步减少。

  其三,鄱阳湖区出现的大规模采砂造成湖区河道下切,水位下降严重。本刊记者在湖区采访发现,一艘艘巨大采砂船在湖区上面作业,一堆堆高高的砂石堆放在湖畔河边,一个个深深的砂坑遍布鄱阳湖周边河道、湖床上,滞留宝贵的水资源,无法形成有效水面和水位。

  低水位长期化、常态化

  鄱阳县三庙前乡乐安村是个拥有240户的专业渔村,村支书胡锦绣告诉记者:“2001年以来,我们每年捕捞时间没有超过3个月,最严重的年份只有20多天有机会下湖捕捞。”他说,这都要归咎于最近10年来鄱阳湖出现的持续低水位。

  2002年开始,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是鄱阳湖春季禁渔期。鄱阳湖水域约10万渔民停船上岸。乐安村60岁的老渔民胡山荣分析说,每年3月至6月原是渔民捕捞的黄金期,一个月的捕捞量抵得上两三个平常月份产量。开展禁渔后,渔民都指望春季禁渔结束,渔业资源增加,捕捞量能增多。

  但持续多年的长期低水位,导致这个愿望在最近10年基本落空。众多渔民不断向本刊记者抱怨:“开禁后的六、七月份是鄱阳湖雨季,汛期大水,大多数船不敢多下湖,但现在九、十月份鄱阳湖水被迅速拉空,水浅了,鱼也少了。” 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鄱阳县分局局长王兴干说,这些年来鄱阳湖的水是“来得快、退得凶、降得低”,低水位造成的不是一两年的临时性影响,已经呈现常态化趋势。

  2003年至今年,鄱阳湖连续出现低枯水位,湖区部分水文站甚至出现历史同期最枯水位。一些年份连续低枯水位时间长达100多天,甚至254天。即使在丰水年的2010年,鄱阳湖星子站也出现了165天的枯水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做的专题调查分析认为,今后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并将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由此,鄱阳湖的低水位影响也将呈现常态化趋势。最近几年,由于水位长期偏低,位于鄱阳湖边的都昌县自来水厂取水困难,不得不延长取水管道。

  生态补偿急需渔民转产

  近年来,随着鄱阳湖低水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湿地干旱化逐渐显现,加上鄱阳湖区内人类生产活动频繁,候鸟食物来源受到威胁,“人鸟争食”矛盾日益突出。

  伍旭东告诉本刊记者,仅大湖池保护管理站巡护范围就有约2.8万名居民在其中生产生活,保护区最核心区的吴城镇则生活着约9000人。自然保护工作人员说,每年秋冬季,周边村民放干水面捕鱼时,保护人员就得做村民工作,要求他们手下留“鱼”,保持一定水位,将小鱼小虾留下,为候鸟留一口食物。

  虽然今年出现春夏连旱后,中央有关部门对鄱阳湖渔民进行了临时性救助,但“救急,却救不了穷”。持续低水位状况下,从长期观察,鄱阳湖约10万渔民的生存状况将日益艰难。“一户渔民一袋50斤大米,就是三个月禁渔给渔民的补偿。这还是地方上以春荒的名义,想办法变通发放的。”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星子县分局副局长朱洪娜说,十年禁渔,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加上多年来的持续低水位,禁渔后渔民的捕捞量因干旱少水,时常减产。

  采访中,基层干部、渔民、保护工作人员等都呼吁,要在鄱阳湖进行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伍旭东等基层自然保护工作人员呼吁,要有效解决保护区的“人鸟争食”矛盾,就要减少人类开发活动,“要参照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对保护区群众进行生态补偿,换取他们让出湿地和湖面,为候鸟腾出觅食和活动空间。”

  “要从根本上减缓鄱阳湖渔业资源保护压力,促进渔民增收,就必须减少渔民,帮助渔民尽快转产转业。”王兴干说,无土地,少资金,缺技能的渔民转业转产非常困难。有关部门要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落实专门资金和技能项目,推进鄱阳湖渔民转产转业,“专业渔民在岸上没田地;多年的渔业资源衰竭,导致渔民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低;除了捕鱼,多数渔民啥都不会。政府要对转产转业渔民提供专项贷款、专业技能培训。”

  工程措施应对低水位

  针对鄱阳湖持续干旱低水位趋势,多位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提出要采取工程性措施,加强应对。

  实施持续的大规模渔业增殖放流,增加鄱阳湖渔业资源。近年来,鄱阳湖流域各地都增加了渔业增殖放流力度。但要将日常渔业增殖放流资金作为财政专项支出固定下来。王兴干说:“鄱阳湖区长年的低水位,在没有持续渔业增殖放流的支持下,将出现持续性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鄱阳湖生物链将出现重大危机。”

  加强水文监测,分析和预测持续低水位的中长期影响,为鄱阳湖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决策提供准确参考。鄱阳湖水位不同季节的落差极大,从丰水期的约20米,到枯水期的七八米,牵涉的面广、点多、变化大。目前鄱阳湖区10个水文站无法胜任。

  日常农田抗旱设施要加强,重要的抗旱人饮工程需健全完善。鄱阳湖沿湖有2万多座中小型排涝站,但只有排涝的单一功能。在鄱阳湖湖边的余干县东塘乡,乡水管站站长章旭明告诉本刊记者:“原来湖边水多成灾。哪曾想过,在鄱阳湖边没水浇灌农田。一些排涝站也无法从远处外湖抽水灌溉。”

  采取一些关键的工程性措施,应对干旱低枯水位常态化影响。江西省生态协会秘书长戴年华研究后认为,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正导致沉水植物数量减少,洲滩植被退化,使原有湿生植物群落向偏旱生的群落类型演替,对越冬候鸟、鱼类等造成不利影响。专家认为,或许可考虑用工程性措施加强对鄱阳湖的水位调节,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