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因太湖暴发大面积蓝藻引发江苏省无锡市民饮用水危机事件以来,每年入夏,太湖水质就牵动着各级领导、环保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心。宜兴市地处太湖上游,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区。经过3年多的综合防治,今年的情况如何呢?
宜兴市环境监测站最新资料显示,今年暑期,宜兴市太湖水域出现蓝藻的时间比去年晚两个多月,整个暑期区域湖面没有出现大面积黑臭现象,湖面水质主要指标均好于去年同期。
同时,据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3年来,太湖宜兴水域湖面蓝藻发生时间逐年推迟,区域湖面出现黑臭面积逐年减小,区域水质逐年好转。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是环保部门从严监管、铁腕治污的结果,是全市上下联防联控、众志成城的结果。
从源头控制,水污染项目同比下降30%
据了解,宜兴市始终严把项目审批“第一关”,对一般项目严格执行环保审批,对疑难项目、规模项目、重点项目等,由环保局集体研究审批,特别是对重点区域项目、水污染项目、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项目、曾出现过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申报的项目,以及印染、化工项目等,严把环保准入关,该禁的禁、该停的停。
同时,宜兴市严格落实“三同时”验收制度,加强全过程跟踪监管,对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或运行不正常企业申报的项目一律不批。今年1~8月,累计审批各类项目928个,同时否决不符合环保政策规范的项目51个,其中水污染项目同比下降30%,否决项目同比增长15%,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有效杜绝了新污染源产生。
宜兴市全面实施了排水许可制度,着力规范排水户污水排放行为,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完成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在去年完成一期生态清淤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又全力推进二期生态清淤工程建设,5月底前已全面完成清淤面积541万平方米,土方154万方,并完成36个排污口封堵任务。
据统计,今年1~8月,宜兴市环保部门对未批先建、废水超标排放、固体废物非法处置等64起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严肃处罚,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
《漕桥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正在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推进,漕桥河水环境质量日益提升,由2007年的劣Ⅴ类改善为Ⅳ类,其他各河道水质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高密度监测,随时掌握水质变化
今年,宜兴市建立了太湖水质预警监测机制,从4月上旬开始启动预警监测程序,采取自动监测与人工取样、深入湖体监测与境内河道监测、入境河道监测与入湖河道监测、一般水面监测与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水域进行全方位、全时域、高密度、高频次、不间断监测。
为确保太湖水质安全,宜兴市发挥3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各类在线自动监测仪和127台比对仪器的网络监控与比对效能,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河道、重点时机、重点企业的监测,掌握了全市水域和太湖宜兴水域水质状况和变化情况。
今年以来,宜兴市共获得有效监测数据3.5万个多个,编制各类水质监测报告493份,监测月报、简报38份,向上级提供数据300多份,为有效应对水质变化、做好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立专业打捞队伍,蓝藻日产日清
宜兴市建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在江苏省率先成立了太湖办,负责太湖水污染防治的日常工作,依托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了河道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控减、面源污染防治、水务设施建设、化工专项整治、水污染治理督察6个专业办公室,并利用先进科技推动水污染治理,有力推动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
截至目前,宜兴市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已达86.9%、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率达95.5%、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7%、畜禽养殖业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5.1%、化肥减施率为20.4%,均达到相关要求。
今年4月上旬以来,宜兴市进一步加强蓝藻打捞与处置工作,全面启动太湖蓝藻、湖泛预警、处置工作机制,建立巡查、监测和零报制度,各部门与各相关镇、街道、园区紧密配合,实行“属地负责、区域包干”原则,实行专业队伍打捞、机械化打捞、定点打捞相结合的办法,成立了22个专业打捞队伍,搭建58处固定机械打捞点,实行分班轮岗作业的打捞方式,确保蓝藻日产日清、全天候打捞,并实行固定堆放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方法,严防蓝藻发生“二次污染”。
宜兴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太湖蓝藻打捞与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捞藻水10万余吨,处理藻浆2.3万余吨,有效防止太湖宜兴水域出现大面积黑臭现象,确保太湖宜兴水域连续第三年安全度夏。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