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掌握我国环境风险源状况,建立全国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实现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环境保护部自今年5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状况进行摸底检查。目前,此项工作已经进入到关键阶段——检查登记阶段。
■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
突发环境事件总量居高不下。2004~2009年,每年由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直接处置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由62起上升至171起,2010年1~7月则达到119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5.2%,平均每两、三天发生一起。一些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影响十分恶劣。
诱因复杂,覆盖面广。从诱因来看,由安全生产和交通事故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占总量的60%以上,由企业排污引发的占15%左右,还有的是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引发的;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石化、化工,危险化学品运输,矿产资源开发,金属冶炼等行业;从类型来看,涵盖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海洋污染等领域;从发生区域来看,几乎覆盖内地所有省份(直辖市、自治区)。
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群体性事件,新老问题等各种复杂情况相互交织叠加。2009年1~11月,我国共发生32起重金属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规模大、反复多、性质恶劣。这些重金属污染事件,有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长期环境污染累积造成的,有的是企业违法排污所致,有的因政府处置不当、媒体炒作造成矛盾激化,还有的是环境标准落后、污染防治能力薄弱等环境管理问题跟不上。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部分污染较重企业纷纷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由东部转移到西部,这些地方环境监管薄弱。有的企业则被新建居民区包围,群众对企业污染反响很大。环境问题成为群众投诉、上访的焦点之一,合理的环境权益诉求一旦得不到解决,便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缺乏全过程应急管理理念
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面对日益凸显的环境风险问题,环境应急管理的现状难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形势,已经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块“短板”。
环境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理念。相当多的地方对环境应急管理认识不到位,甚至将环境应急管理简单等同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响应和处置,普遍存在“重常态管理、轻应急管理,重处置、轻预防”等问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缺少配套法规,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仍停留在控制和治理污染、防止环境质量恶化阶段。在现行的法律中,企业防范环境风险,制定环境应急预案,明确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各阶段、各环节的责任等重要内容存在缺失之处,导致许多工作的开展缺少法律依据。
预案体系建设及管理不健全。基层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业制定的预案也存在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存在相互抄袭、照搬现象,更谈不上预案之间的衔接,需要适时调整和修改。
环境应急机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多数省(区、市)没有专门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有的甚至没有专职人员;有应急机构的,则分散设置在环境监察部门、监测部门或污控部门。机构、人员的缺失和职责不清往往造成应急管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难以形成有效的指挥、协调、调度能力,直接影响管理效能。
环境应急管理的制度、机制等难以适应形势需要。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但部门间协调联动的格局尚未建立;即便是环保部门内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机制也不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甚至跨国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一些环境应急管理的科研、监测、信息、能力和基础性工作支撑不足。
■摸清5万多家企业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源管理是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环境应急管理从被动、滞后的方式向全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今年2月,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工作的通知》,决定自今年5月起,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检查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大类10中类35小类的行业企业。检查登记工作计划10月底结束,检查登记期间环境保护部还将组织各区域督查中心对各地数据填报质量进行核查,今年11月至明年2月底进入数据分析汇总阶段,明年8月底可完成验收总结工作。经初步确认,此次检查涉及企业5万余家,目前已经完成检查表填报的有近4万家企业。
此次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企业基本信息。具体包括企业名称、地理位置、联系方式、行业类别、年生产时间、工业总产值、厂区面积、是否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评文件是否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编制环境风险评价专篇,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
企业化学物质情况。包括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副产品、原料等的名称、种类、数量、物理状态、物质分类、实际产量、贮存量、用途及运输方式等。
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情况。包括风险单元的主要化学物质、风险特征、防护围堰及有效容积、专用泄漏排水沟/管、地面防渗以及防渗材料、气/液体泄漏侦测警报系统及联网情况、泄漏气体吸收装置、事故废水排放去向、事故应急池及容积、清净下水排放切换阀门及清净下水排水缓冲池等。
应急救援措施及应急救援物资情况。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器材,消防设施,堵漏、收集器材,应急监测设备,应急救援物资的名称、数量、外部供应单位、外部供应单位联系方式等。
企业周边水和大气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情况。包括废水和清净下水排放去向,废水和清净下水收纳水体功能类别,企业所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功能类别,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民、学校、医院等)的名称、规模、级别、相对企业位置方位、距企业距离、联系方式等。
■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变
通过企业环境风险检查,可以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提高环境风险源监管的科学性。
建立起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状况和化学品档案及数据库,推动各级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检查工作一结束,企业环境风险和化学品的基础数据库就能形成,各级环保部门可以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开发。
此次检查专门对企业化学品的特性、数量、风险单元及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等重要指标做了详细调查,不仅可以为研究制定环境风险源分级分类标准、建立环境风险源评估制度、实现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奠定数据基础,还可以为规范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制定有效的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技术规范提供依据。
掌握企业应急救援物资需求和储备情况,为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提供基础信息。由于掌握了辖区化工行业的详细信息,今年年初江苏省环保厅紧急调集一家溴化钠生产企业,通过现场就地吸收生产的方法,成功处置了一起运送危险化学品溴素罐车溴气泄漏事件。
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检查结果,还能够为构建有效的区域(流域)乃至国家环境风险政策管理体系打下基础。此次检查结束后,通过对检查结果做出深入分析,不仅可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关系国计民生的高风险行业(石油、化工等),还可以提出限制、淘汰涉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高而社会经济效益低的行业企业的政策建议。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