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大连输油管线爆炸,环保部门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监测环境质量 开展影响评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7月19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杨安丽 刘新颖 见习记者 李莹 通讯员 赵冬梅

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监测大气环境状况。

图片由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新颖摄

  本版报道由中国环境报记者 杨安丽 刘新颖

    见习记者 李莹 通讯员 赵冬梅 发自大连

  2010年7月16日18时11分,大连市发生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环境保护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工作小组于17日凌晨两点随同国务院调查组乘专机抵达大连。辽宁省环保厅和环境保护部东北环保督查中心的相关领导也相继抵达事故现场,指导、指挥现场环境应急处置及监测工作,并于7月17日13时30分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后续处置工作会议,布置下一步跟踪监测及陆地、海域污染清理任务。

  事故发生后,环境保护部、辽宁省环保厅分别调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环境监测站、及营口、鞍山市环境监测站30余人陆续抵达大连,指导、支持、配合、增援现场环境监测,加上大连各级环境监测人员,共计100多人在现场及周边区域和城市中心区开展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发生后一直坚守在监测一线,从事现场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布设陆域监测点位25个、海域监测点位10个,获得2500余个监测数据,为大连市应急指挥中心科学快速调度各相关部门,妥善处理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截至记者发稿时,环境质量监测、海上清除溢油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第一时间出具监测数据溢油达50~60平方公里

  7月16日18时35分,大连市环保局接到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陆上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环保局局长董伟赶赴现场进行应急指挥,调集环境监测人员分赴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敏感点进行应急监测的同时,组织各级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和应急处置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执法监察和调查。

  据了解,燃烧产生的气体主要为挥发性有机气体。7月16日23时,事故现场快速监测数据表明,起火点800米附近二氧化硫浓度为1.3mg/m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硫小时均值为0.5mg/m3),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为3.2mg/m3;距离事故现场14公里左右的城市中心区东部沿海区域TVOC监测浓度为0.5mg/m3(我国《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TVOC浓度标准是8小时平均值为0.6mg/m3),城市中心区监测子站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监测浓度无明显变化,但市区部分地区出现异味。起火点周边3公里范围内无居民。现场监测还表明,废气污染物浓度在1200米左右明显下降,TVOC浓度由事故现场100米附近的370mg/m3左右降至1mg/m3左右。

  17日14时至15时30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市政府、八一路、五一广场、东港区等监测点位TVOC监测值处于0.06mg/m3至0.61mg/m3之间,基本符合《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0.6mg/m3的浓度要求,部分点位监测值略有超标,可能与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关,上述监测点位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监测值也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另据悉,17日5时40分到9时30分,大连市环境监测部门在事故附近海域设置了7个点位并采集了7个样品,监测结果显示,除一个点位符合海水水质二级标准外,其它点位均超过海水水质二级标准,石油类最大值超标16.5倍。据初步测算,事故造成海域溢油面积达50~60平方公里。

  据了解,事故可能引起的大气污染和海域污染问题正在进一步调查和监测当中,环保、海事、海洋等相关部门已经启动陆地及海域污染清理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事故引发的污染。

救援队伍及时集结陆海合作清除油污

  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和应急处置队伍按照现场指挥部指令,立即部署现场监测、监察。调集全市各级环境监察人员49余次,监察车辆19台。

  与此同时,大连市环保局认真核查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情况,对事故后污染状况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制定了事故后期陆域污染物初步清除、处置方案。组织6家废矿物油处理单位,成立了60余人的清污救援队,配备各类车辆30台及其他清污装备。待接到指令后,将立即投入陆域清污工作。

  7月17日9时30分,大连新港火灾基本被扑灭后,在辽宁省和大连市的统一部署下,环保、海事、海洋等部门积极开展海上污染调查及清污等工作。

  大连市环保局于18日出动环境监察船只,对海上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巡查。到18日9时,辽宁海事局已经出动海事工作人员400人次,协调40多艘次船舶,车辆百余车次,在溢油水域布设围油栏约7000米,由海事部门组织的20余艘清污船舶已经对海上油污开展了清除作业,4艘巡逻船一直坚守在事发水域,监控油污情况,布设围油栏。

  同时,辽宁海事局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紧急从秦皇岛、青岛、北京等地调用围油栏、消油剂等清污应急物资。随着各方应急力量的加入,18日大连海事局又增派26名监督员,协调指挥清污船进行清污作业。

  目前,各项清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大连港进出船舶正常运行。

启动环境影响评估关注人群健康状况

  经实验室分析,事故现场附近检出挥发性有机物30余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7月17日3时,市环境监测中心所在地沙河口区连山街58号,甲苯监测数据为0.0053mg/m3,是2009年这一地区监测数据的近3倍;正己烷监测数据为0.0046mg/m3,是2009年这一地区监测数据的近8倍。尽管这两项监测数据均比去年明显上升,但据环境专家介绍,我国目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无甲苯限值要求,前苏联大气环境标准中甲苯为0.6mg/m3,美国环保署正己烷的标准为0.2mg/m3,我国居住区正己烷最高容许浓度为60mg/m3,而市中心区域的监测值远低于这几项标准,因此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

  7月18日上午,记者在大连市环保局见到了一直关注爆炸事故的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环境评价中心教授张树深。张树深介绍说,在大连市环保局的组织下,他们立即启动了事故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经过两昼夜连续奋战,18日早晨,针对中石油国际储备有限公司大连油库管道爆炸事故做出了《大气环境影响应急跟踪监测分析与评价》报告。

  张树深认为,监测数据表明,本次火灾事故的TVOC、SO2、NO2、CO、H2S没有对大连市的整体环境质量造成超标影响。大连市区临岸部分区域的居民能闻到异味,主要是由于挥发油气的混合物所致。

  事故排放的各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火灾伴生的一氧化碳扩散浓度,均小于前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大允许浓度、中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以及美国8小时急性暴露浓度标准值,说明大连油库管道爆炸事故所排放的伴生污染物未对人群造成不利影响。

他们冲在最前沿

  7月16日18时11分,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陆上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事故,不到20分钟,大连市环保局便启动应急预案,一场与时间较量的环境保卫战旋即打响。

  “就是要找污染最严重的地方!”

  周五晚上是一周中最轻松的时刻,下了班,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姜庆胜科长开车回家。路上,电话铃响:“新港的一个输油管道爆炸起火!”57岁的他以特有的职业敏感,立刻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急忙调转车头奔赴出事地点。

  7点40分左右,他第一个到达事故现场,滚滚黑烟从出事地点冒出,火光映红了天空,事故现场根本进不去。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他感到心头一阵沉重:这次爆炸的情况必须尽快了解清楚!他一面调集第二批、第三批监测人员,一面实地勘测地形,观察居民区方位、判断风速风向等气候条件。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背,他索性光起了膀子。但他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为尽快选择合适的监测地点,尽快开展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大连市环保局大孤山半岛分局的帮助下,监测中心在距离事故核心区200米的下风向的一个山坳里建立起了应急指挥部,以最快的速度将监测数据报出来。当记者问道:“你们在距离事故200米的下风向岂不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你们怎么忍受刺鼻的气味,刺眼的浓烟?”姜科长笑着说:“就是要找污染最为严重的地方!这样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数据!”

  “接下了任务就得坚持到底!”

  随着灭火进程的推进,消防车喷射的水、泡沫让周围的空气湿度迅速增加,形成了局域性瓢泼大雨。泥、泡沫、水泥混合在一起,伴着雨水从天而降。每一滴雨水都是黑乎乎、粘糊糊的油污。灭火的泡沫偶尔会从远处飘荡过来,每个人的身上脸上都被染成了黑色。

  但是,监测人员并没有因为雨水而停下脚步。他们利用便携式检测仪开展监测,每隔1小时对陆域环境状况进行一次监测,确定了主要污染物。17日凌晨两点左右,根据上级指挥部指示,他们立即投入对沿岸及海域环境的监测。

  黑黑的雨,黑黑的夜,出事地跳跃的火光催促着每个人绷紧自己的神经。两天两夜,他们一直在坚持。记者问姜庆胜:“这么危险这么累,你们的家人会不会担心?”他说:“我只是告诉我爱人,我去处理应急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任务在身,而且我们先来的人比较了解情况,中间换人不易开展工作。接下了任务就要坚持到底!”

  7月18日18时,记者发出当日最后一篇报道,此时,姜庆胜和他的战友们,仍在船上对海洋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环境应急进行时

  ■7月16日

  18:11,位于金州新区新港地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陆上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并起火,大连市环保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行动应对险情。

  18:35,大连市环保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报告局领导,启动《大连市环境保护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调度属地大孤山半岛分局、市环境监测中心、市环境监察支队、市固体废物管理处等部门赶赴现场开展应急工作。10分钟后,环保局应急队伍到达事故现场并开始工作。

  18:45,属地大孤山半岛分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工作。

  19:40,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应急监测队伍到达现场开展应急监测。

  20:00,大连市环保局副局长韩嘉伟赶赴事故现场,指挥现场应急工作。

  20:05,大连市环保局局长董伟电话指示应急中心全力以赴做好事故应急工作。

  23:50,大连市环保局副局长梁宏君、吴国功到达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开展应急指挥、调度、协调和信息报告工作。

  ■7月17日

  1:00,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树深、郑洪波2位环境应急专家到达指挥中心协助应急处置工作。

  2:00,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乘国务院专机到达大连指导工作。

  2:20,大连市环保局副局长梁宏君指示,市环境监测中心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00,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环境保护部东北环保督查中心副主任赵群英陆续抵达事故现场,指导、指挥现场环境应急处置及监测工作。

  4:32,大连市环保局向市委、市政府、省环保厅、环境保护部报第一期环境信息特报。

  9:15,大连市环保局向市委、市政府、省环保厅、环境保护部报第二期环境信息特报。

  10:00,环境保护部、省环保厅分别调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环境监测站、营口及鞍山市环境监测站30余人陆续抵达大连,指导、支持、配合、增援现场环境监测工作。

  12:30,大连市环保局局长董伟、副局长韩嘉伟与海事部门召开协调会,商讨如何消除海上污染工作。

  14:00,环境专家方志刚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并制定环境应急监测方案。

  14:00,周建副部长组织环保系统以及海事、海洋渔业、中石油、中石化、大连港集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召开爆炸事故善后处置工作协调会。

  14:25,大连市环保局向市委、市政府、省环保厅、环境保护部报第三期环境信息特报。

  ■7月18日

  9:00,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王秉杰、省环境保护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大连环保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事故处置调度会,研究部署事故环境影响评估、陆源污染处置方案、环境监控方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