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功在清雨润 志在大气新追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溶胶研究室首席专家王玮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30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王玮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溶胶研究室首席专家,在国内外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热爱科研,热心钻研,在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突出的环保科研成果,多项研究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150余篇高质量论文,编写10部学术专著,多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环保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2010年3月22日,王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2010年4月30日,王玮被追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本报今日刊发《功在清雨润志在大气新》,展现王玮同志为环保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和他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

  ◆中国环境报 记者张黎

  如果说谁的外形用“白面书生”4个字形容比较贴切的话,你再难找到和王玮一样形神兼备的样本。文质彬彬的他,身形高大,多半时间不疾不徐的脚步,走起路来仿佛带着风……

  这是很多人心中对王玮念念不忘的样子。

  透过亲人朋友同事们的叙述,仿佛看见他正面向我们走来,是今天,又似昨天……

  翻看王玮的履历表,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表彰和突出的成就。在履历表背后,是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令人钦佩的拼搏精神

  属于王玮的时间,永远定格在了2010年3月22日2时15分。他安静地走了。

  这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溶胶研究室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在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后,带着无限眷恋,离开了他的至爱亲朋。

  他在一片赞叹、惋惜和悲恸中离去,却给世人们留下了一份感动、珍重和鼓励。

  “功在清雨润,志在大气新”,这是王玮人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1962年10月31日,王玮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一个干部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下,他从小养成了勤奋、刻苦、执着的习惯,并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1980年,王玮从北京第四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从事环境化学专业学习。

  本科毕业后,王玮一直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工作。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1994年3月他被聘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溶胶研究室主任,2003年3月被评为研究员。

  王玮分别于1994年1月和1995年11月两赴日本进行交流学习,并在日本琦玉大学理工研究科攻读环境控制学专业博士学位。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环境科研技术和研究理念,得到日本导师的高度认同,奠定了与日本环境科研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1997年9月王玮回国后,师从唐孝炎院士,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工作期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气颗粒物与酸雨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在日本第十七届气溶胶科学技术研讨会上获得特别演讲大奖——井伊谷奖。

  在工作中,作为学术带头人,王玮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在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以及室内颗粒物污染特征方面创建了流动源和固定源排放污染物采集和分析系统,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9月至去世前,王玮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研究室首席专家。在“大气棕色云综合影响及我国应对战略研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空气污染物航空测量垂直输送”、“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等项目中,他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突破研究手段,首次利用飞机作为监测平台,为我国环境监测提供了全新有效的科研途径,为航空观测在我国大气环境研究领域的推广起到了引导作用。

  王玮以其对科学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对气溶胶室的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以及实验室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主导下,依据学科布局和研究需要,气溶胶室引进了多台国际先进仪器,为从事科学研究,引领学科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他所在的科室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外场观测、航空测量、大气化学机理研究、数值模拟、气溶胶微物理等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翻看王玮的履历表,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表彰与突出的成就。在履历表背后,是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令人钦佩的拼搏精神。

  王玮的治学与为人深深感染着他周围的人,他的教诲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他的坚持与乐观让人历历在目

  悲痛,为这英年早逝的楷模;自豪,不仅仅为他的成就与荣誉,更为他的治学与为人。

  王玮的兢兢业业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自1984年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6年来他长期从事酸雨化学、气溶胶化学、光化学烟雾、机动车排放、室内污染和大气污染控制及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一直坚守在环保科研第一线上。

  作为一名师长,他对学生循循善诱、关怀备至。在每次外出观测的时候,经常是暮色降临时还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学生都非常惊叹于他的记忆力,他能把哪个仪器,什么时间发生的事记得很清楚。

  每当王玮讲到这些的时候,都神采飞扬,他的神情气质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

  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难点,王玮便孜孜不倦地反复讲给学生听,并把知识点分解开,一一解答,或者采用更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解释。由于个别学生原来从事的不是这个研究方向,基础比较差,他就指导学生研读《大气环境化学》等著作。

  他的教诲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不仅使他们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也有了新的领悟。到目前为止,王玮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毕业后有的去日本留学,有的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辑部、环保局等单位工作。

  学生刘文涛得知王玮去世后这样写到:难以置信,王老师怎么会……硕士期间我把您给我修改完的论文基本又改回去,您狠狠批评我,当时我就想:将来总有一天我会拿着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给您看的!没想到您先走了,愿您这颗流星的光芒能够永远照耀着后来人,并让他们踏着您的足迹前行。

  还有学生写到:不愿相信您真的离去,永远也不会忘记您对学生的教导和帮助,后悔没有来得及当面对您说:谢谢您,王老师!愿我尊敬的王老师在天堂安息。

  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记者见到了几位王玮带的研究生。提及王玮,他们的神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王玮洪亮的声音和谆谆教导仿佛还在耳边环绕,他的坚强和达观依然历历在目。

  “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有他!”有人这样告诉我。

  他是同事们心目中集谦虚、爽朗、爱憎分明于一身的朋友,亦是一个执着追求事业、刻苦努力的学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他“只争朝夕拼余生”的豪迈誓言

  时间倒回到2008年9月,奥运会期间。

  王玮全身心投入奥运环境保障工作中,主持策划保障奥运期间航空测量的工作。在天津航测时,王玮感觉到了身体不适,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一直坚持到国庆节放假才回北京进行检查。

  由于不能确定病情,10月7日,王玮住进了安贞医院进行住院检查,直到9天后,他被最终确诊为肺癌。听到这个消息,研究室的同事们都很震惊,大家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事实,身体一直非常健康的王玮怎么会得此绝症?每个人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开始担心起王玮的状况。

  当天晚上同事们约好一起去医院看望王玮。在医院的病房里,已有一周多没见的王玮穿着一身运动衣,左手上预埋有输液用的针头,人有些瘦了。

  虽然也是早晨刚刚得知确诊病情,可王玮的精神状态调整得很好,看不出一丝悲伤。他主动要求在医院旁边的饭店和同事们一起吃饭,并希望大家能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团结起来把研究组发展下去,不能因为他病倒了而影响科研的发展。他关切地问着每个人的近况,并一一给予指导。

  在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到来的时刻,王玮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研究室的发展和科研事业的继续。他的坚强和对事业的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使大家慌乱的心又有了方向。

  他是同事们心目中集谦虚、爽朗、爱憎分明于一身的朋友,亦是一个执着追求事业、刻苦努力的学者。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和团队的协作精神,使得航测任务圆满出色完成,为我国颗粒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为保障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

  病情确诊后,王玮转院到北京肿瘤医院,最终定诊为癌症四期,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四个月的时间。

  在惊天噩耗的面前,王玮坚定地选择了化疗治疗,勇敢地选择与病魔进行抗争。医生治疗方案确定后,他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化疗。在化疗期间,伴随着治疗的痛苦,他以只争朝夕拼余生的态度,为实验室全力工作。

  在肿瘤医院的病房里,他手臂扎满了针眼,每天输液十几个小时,输液过程中不能乱动,还出现呕吐的现象。但他依然坚持看文献、审阅文章,为研究室的发展竭心尽力做最后的努力。

  面对顽疾,王玮说:“化疗很痛苦,我选择了它,我就要坚持,就像我选择了我的事业,我就要坚持!”

  一次一次的化疗,与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王玮用他钢铁般的意志与病魔顽强抗争,创造着生命奇迹,也活出了新的精彩,用实际行动践行他“只争朝夕拼余生”的豪迈誓言。

  “如果我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我也要拓宽生命的宽度,活出生命的价值。”王玮这样说到。当死神一步一步向他走来,他更加珍视阳光的美丽、工作的美好,视事业重于生命

  “那天,在您的病榻前,您还在叮嘱:你们要好好干!谁知道仅仅几天后您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您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可是您到哪里去了?我们想念您呀!”同事耿春梅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在化疗治疗间歇,拖着虚弱的身躯,忍受病痛的折磨,王玮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出院后,他身体的一些生理指标仍未达标,特别是白细胞仅是正常人的1/5,这意味着免疫力十分低下的他随时都有可能被一场小小的感冒夺去生命;更危险的是他的血小板指数仅为28个单位,是正常人的1/10,即使身上划开一道小口子都可能导致血流不止,甚至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

  尽管如此,王玮依然不肯病休,强烈要求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他坚定地说:“如果我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我也要拓宽生命的宽度,活出生命的价值。”当死神一步一步向他走来,他更加珍视阳光的美丽、工作的美好,视事业重于生命。

  院领导拗不过他,只得同意他继续上班。尽管医务人员再三叮嘱他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然而,他一工作起来就将医嘱丢到九霄云外,总是用“拼命三郎”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投身工作、搏斗病魔。

  在病重期间,他积极安排研究室的各项工作、指导已有项目的进行和新项目的申请、督促文章的撰写等。有好几次,由于身体原因王玮不能到单位来上班,他便把同事、学生们叫到他家里去,指导工作,详细询问每一个人的工作进展,并积极为大家工作、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出谋划策。

  谈及这段经历,同事说:“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教育着每一个人,使得我们研究室在这段时间里,不仅没有因为王老师身体的原因影响工作,工作反倒比以前更加认真、努力,因为大家都不想看到王老师失望的眼神,都想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王玮的积极带领下,在2008年10月~2010年3月期间,他所在的研究室发表论文16篇,另有多篇文章已投稿国际期刊,王玮作为第一作者或联系作者发表的共3篇;申请并获得多个项目资助,包括“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73”项目、环保公益项目等;获得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和三等奖1次。

  王玮用勤勉、奔波、忙碌和成就,丰富着并结束了他众多旅程中的一段。“记忆中的您永远神采奕奕,印象中的您永不言败,留在我们心底的依然是您最高大的一面。”人们这样怀念他

  王玮,走了。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太难习惯的事情。

  “我们习惯和他一起说笑话、听笑话,习惯他结结巴巴嘿嘿一乐。我们习惯在各种场合看到他严肃认真,很多人还习惯他的直言不讳。甚至,我都有点习惯他勇敢地面对这一切,习惯他带病坚持来上班……”同事孟凡这样说道。

  “大馒”,这是同事们给王玮起的亲切的外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他永远争(蒸)先,爱拼。”答案似乎是那么简单。

  “祝你在另一个世界里快快乐乐白白胖胖吧!多找点项目,观测归你,模式给我们留点。对了,烟,还是戒了吧。”也有人这样念叨着。

  由于王玮离开得太突然,很多同事好友都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们为他建了一个纪念网站寄托自己的哀思。

  在网站,有来自同学、同仁、朋友的纪念,也有机构发来的哀悼,字字真切,感人肺腑。

  “未能见上您最后一面,是最大的遗憾!一切来得太突然,当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简直就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本来和大家约好那天去看您的,哪知……记忆中的您永远神采奕奕,印象中的您永不言败,留在我们心底的依然是您最高大的一面。您是如此坚强,即使深受病痛的折磨,也从未在我们面前流露出过绝望和放弃的神情;虽然人躺在病榻上,心里牵挂的依然是单位里的工作……气溶胶室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您的,您一路走好!我们为您祈祷,为您送行!”

  “你走了,让我何等痛心!怎能忘你魁梧的英姿,怎能忘你豪爽的谈吐,怎能忘你睿智的思维,怎能忘你豁达的胸怀……怎能忘我们在一起切磋学问,怎能忘我们在一起共图发展,怎能忘我们在一起把酒畅饮,怎能忘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哭君早逝,悲悲切切。”

  “习惯了周围的朋友中有你高大的身形,即使知道你罹患重病,也还是认为那只是一个小小的坎而已。多年咬紧牙关的打拼,迈过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坎啊,这一次你居然没有迈得过去。有很多一起去享受生活的相约,都来不及了,只愿,王玮兄弟在天堂那边,每一天都有没有任何负荷的开心。”

  众多悼念中,妻子李沛红的留言格外引人注目。“今年的冬天格外得冷,3月的大雪以及那漫天的沙尘,一颗星的陨落,天地为之动容。正如那恒星的死亡都伴随着绚烂的大爆炸。夫,你是妻心中永远的恒星。祈祷你在另一个星球获得重生,直至永恒。”

  王玮用勤勉、奔波、忙碌和成就,丰富着并结束了他众多旅程中的一段。他走的日子,北京的天空漂起了浮尘,似乎想将他留住,但愿天堂里总是一片洁净,他可以安心休息,不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