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久前,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专门下发通知,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环保部门如何确保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
周生贤:“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超前谋划,认真落实,取得了污染减排工作的主动。截至 2009年底,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减排已超过“十一五”目标,化学需氧量减排也接近“十一五”目标要求。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污染减排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资源型产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一些脱硫建设改造工程进展缓慢,一些地区和单位出现畏难和松懈情绪,减排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困难,形势不容乐观。
各级环保部门将打好污染减排政策措施“组合拳”,确保实现“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一是全力落实年度减排计划。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比2009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削减20万吨以上。二是大力抓好重点减排工程。确保完成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吨,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新增30台(套)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三是坚决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环保部门要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县和企业;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建设项目环评“区域限批”。四是强化减排设施运行监管和重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实时监控主要生产设备和治污设施的运行状况。严格环境监管制浆造纸和电镀等污染较重企业,保持高压态势。五是严格抓好减排核查核算。组织对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电力集团公司减排工作进行年中集中核查核算,对核查中发现突出问题的地区和企业进行公开通报预警。六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今年年底前主要城市和重点流域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应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要求;严格执行脱硫电价扣减和处罚规定。
记者: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趋势。如何发挥环境保护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发展?
周生贤: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遭受了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联合国环境署在全球发起了开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中国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计划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达2100亿元,加上支持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3700亿元,绿色投资比例达到 14.5%。绿色经济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人类开始摒弃传统经济发展动力——利润最大化,转而形成基于绿色经济的全新价值观——福利最大化。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绿色新政,把环境保护推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的“风口浪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进入优化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新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关键要有强大外力,就像石墨结构向金刚石结构转化需要高温高压外加催化剂那样苛刻的外界条件一样。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提供这一强大外力。
环境保护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综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先导”、“优化”、“助推”、“扩容”和“增值”等方面。“先导”就是推动区域、流域和行业规划环评,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分,对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确,引导地区和企业搞好经济发展;“优化”就是利用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助推”就是对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按规定标准程序加快审批,为不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墙”;“扩容”就是通过推进污染减排,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增值”就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绿色物质财富。
记者:您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要点和任务,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周生贤:生态文明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它为主动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从文明建设的高度来统筹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可靠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即“和谐”、“循环”、“协同”、“适度”、“优先”、“人文”。坚持和谐原则,为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原则,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的矛盾;坚持协同原则,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同步;坚持适度原则,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积蓄潜力;坚持优先原则,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坚持人文原则,把重要生态系统看作是与人类密切相连又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生命体,给自然生态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重任。对环保部门而言,最根本最关键的要求就是,围绕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主动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在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来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记者: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个重大命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已经有了哪些认识成果?
周生贤: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任务和解决问题不同,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已被历史所诟病,我国需要推陈出新,独辟蹊径,探索走环境与经济协调融合的环保新道路。
进入新世纪,环境保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刻成熟。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和任务,成为环境保护的全新指导思想。二是环境保护正处于艰难的负重爬坡阶段和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处于保护与破坏、改善与恶化相持的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十一五”以来,环保工作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把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中心工作。四是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有了许多新期待。需要优先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五是关注领域和治理模式日益拓展。城镇生活污染和农村环境问题开始凸显,传统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解决,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潜在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六是国际压力明显加大。我国宣布到 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所有这一切,要求我们进行新的探索,探索新的对策,破解新的难题。
我们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对环保新道路的认识日渐全面和深刻。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部门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方向、原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从时代要求看,必须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从核心任务看,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从价值取向看,必须坚持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从实现途径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从动力源泉看,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尽早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框架体系认识更加深化。一是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二是正确处理预防与控制的关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三是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四是正确处理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五是正确处理统一监管与分工负责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六是正确处理规范引导与自觉自律的关系,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
记者:下一步,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需要深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更有力地加以推进?
周生贤: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我们将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用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首先要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思想学习好领会好,同时要结合实际和需要,不断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二是用新的视野把握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机遇,把环境保护放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来研究来部署。三是用新的实践推动环境保护取得更大的实际成效,重点是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用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投入机制、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环境科技创新机制、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各种利益主体共同行动机制。五是用新的思路谋划环境保护的未来,着力谋划编制好“十二五”环保规划。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