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工业区的结构调整、转机建制和联合重组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作为全国少有的几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中心城市,近年来成都市通过重污染企业搬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升级,不仅激活了老工业区沉睡资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优创业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基础。
■老工业区污染严重,发展空间受很大限制
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成都商贾云集、贸易兴盛,加之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世称“天府”。应该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支撑、造就了成都的兴旺与繁荣。
然而,在现代发展问题上,如何弘扬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与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风貌和风格,进而将环境保护有机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之中呢?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成都人已在探索实践中将难题一一破解。
采访中,记者曾听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199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拟增加在华投资,准备把发动机厂放在成都东郊。有关投资规模、建设周期、合作意向等磋商一轮紧接一轮,一切都进展得十分顺利。可就在项目选址定点时,致命的问题出现了,规划的厂区对面就是成都无缝钢管厂,4个高炉不时冒出红棕色烟尘,污染非常严重。看到这样的环境状况,投资方走了。临走前,美国人抛下一句话:“烟囱什么时候消失,我们什么时候再来。”
锦江区副区长张晶告诉记者,美国通用没看上的东郊是成都人曾引以为豪的工业区。在这块40平方公里的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其工业用地就达到14平方公里,先后聚集了25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
再后来,许多成都人也像当年的投资者一样挑剔,看不上这块地方了。因为10多年后的东郊工业区已从郊区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造成东郊的“三废”污染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同时,部分企业受东郊用地、环境基础条件的制约,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严重影响了成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居环境的有效改善。
“这也意味着,东郊老工业区改造势在必行。”张晶如是说。
■由以工业为主转向发展生态型、休闲型、旅游型产业
老企业的动迁是调整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环节,成都人对此有自己的认知和做法。成都市东郊老工业基地改造始于2001年8月,时任市长的李春城强调,东郊工业区改造重在“结构调整”,要求大力推进全市工业结构整体改造、改进经济运行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区域竞争要素、全面打造工业竞争能力。
“对于每个企业而言,搬迁已不再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属于整个城市的统一行动。”张晶介绍说,当时,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规划,是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市近期建设规划》制定的。新的选址定点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工业布局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特点、排污及资源配置情况,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从而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另一个历史机遇,是恰逢成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东郊工业区调整由此纳入创模总体规划,成为创模活动的重点工程。
其后的3年内,东郊老工业基地90%以上的企业主动向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西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方向转移。其中,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都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建材、食品等加工工业;青白江区则重点发展化工、冶金工业。严禁在城市规划的居住区、文教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内选址布点工业项目。
“在锦江区,我们以前是工业用地,结构调整后制造业全部退出,在打造锦江生态商务功能区时,我们发展的产业基本上都是生态型、休闲型、旅游型或文化创意型。”张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为确保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顺利实施,成都市及时将东郊的城市功能定位由工业为主调整为“生活居住、物流配送、金融商贸、科技产业、旅游休闲”。同时,配套更高标准同步启动流经东郊工业区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为“腾笼换鸟”和“退二进三”创造条件。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市环保部门积极引导企业落实清洁生产,实施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不断促进各类产品升级换代。
成都市环保局工业污染监督管理处处长杨明轩告诉记者,所有搬迁、改造企业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选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和成熟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杨明轩介绍说,成都无缝钢管厂被攀钢集团兼并后,与成都钢铁厂进行重组成立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责任公司,随后搬迁至青白江区,投资14.96亿元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并配套建设治污设施,新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老企业有了较大幅度削减。此外,成都热电厂迁址金堂县,建设成一座规模达到2×60万千瓦的新电厂,其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至6300吨,仅相当于当年老厂的27%。据统计,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25个重点大气污染源,总投资达到79.81亿元,有效削减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资本,其前提是环境质量改善
前锋股份有限公司是成都首个尝试进行土地置换的东调企业。2003年1月16日,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整体包装后净面积为57亩的前锋老厂区部分土地成功实施了拍卖。经过开发商的激烈竞争,这个地块最终成交价为每亩176万元,高于基准地价60%。土地资源变成了土地资本,前锋公司仅用1年时间,便成功完成了整体搬迁。随后,这一成功模式在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全面推广。
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认为前锋的土地置换模式不仅使企业及时获得了搬迁资金,而且实现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实现了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按照这一模式,成都发动机公司、成量集团、国投南光等企业的搬迁工作相继启动并顺利完成。
如今,在成都前锋公司旧址地块上,已经建起了生态型的万科金色家园小区。而前锋公司也利用土地出让所得的资金,顺利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投资1.1亿元建起了占地200亩,包括4栋现代化厂房、两栋附属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的新厂区,企业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成都市在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中,共搬迁改造企业169家,涉及总资产331.64亿元、职工13.53万人、工业用地1.48万亩。东调的实施,成功破解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难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淘汰了落后产能,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搬迁投产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远远超过原东郊企业总的销售收入,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33万吨、烟尘1975吨、二氧化硫1882吨、氮氧化物4117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十分明显,为打造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优创业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基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