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今日震区,已没有悲伤;今日震区,万象更新 绿色重建:希望茁壮生长(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5月13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曹小佳 通讯员 王小玲

  编者按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四川省德阳市下属绵竹、什邡等极重灾区,见证了这些地区在两年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无论是城镇的重建,还是乡村的变化,无论是灾后的产业规划,还是文化的建构,都让我们看到了灾区重建在两年中的蓬勃生长。在科学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原则的高起点重建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块热土上迸发出的绿色希望。    

  

  通过科学规划、高起点重建,在“5·12”特大地震中几乎全镇覆没的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重新焕发新颜。 曹小佳 摄    

  

什邡市马祖村在重建过程中充分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  曹小佳 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小佳 通讯员 王小玲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如碑如歌。”

  2010年5月,从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归来的国家民政部救灾司救灾专员李全茂,一连用了上述4个词来形容“5·12”灾后两年灾区恢复重建带给他的巨大震撼。

  和李全茂一样,在“5·12”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记者也再次来到德阳市下属绵竹、什邡等极重灾区,看灾区“如诗如画”的今天,那悲伤的昨天已被令人欣喜的变化所取代。

  今日震区,已没有悲伤。今日震区,万象更新。

  科学规划引领科学重建,带动震区站上更高起点 

  “请大家都到这边来看看……”5月7日,映秀镇,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亲自担任起了“临时讲解员”。

  “当初我们决定,要在映秀原址重建一座新城。用成熟的、最新的世界抗震技术和最环保、最优秀的建筑材料建设映秀镇。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映秀建设成为防震减灾的示范区,建成一座抗震建筑的博物馆!”

  映秀,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而闻名世界。近百年来,还没有一个在8级地震的震中完整地重建一座新城的先例。映秀的原址重建举世瞩目。

  刘奇葆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高起点的规划和科学重建,让新的映秀镇以其高品质、高品位的建设成就和崭新形象成为一座真正的世界名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集中全人类的智慧。”

  最终,保罗·安德鲁、吴良镛等世界一流的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智慧。

  今天,既突出了藏羌特色又融合了川西民居风格的映秀新城,那一座座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建筑,虽然才刚刚露出雏形,却足以让人吃惊,足以让人们看到科学规划的力量。

  事实上,绝不仅是映秀镇,汉旺、红白、水磨……“5·12”特大地震中那些牵动全国、全世界的名字,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都在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指引下重获新生。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这是灾区恢复重建起点高、成效好、发展科学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全省灾区重建的普遍经验。”重灾区德阳市市长陈新有深有感触。

  极重灾区绵竹市,以科学规划引领重建,编制了“1+9”重建规划,即绵竹市城市和各乡镇总体规划纲要、近期建设规划和环境治理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9个专项规划,其规划成为四川省重灾区首批通过专家评审的县、镇级规划方案,在绵竹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极重灾区青川县请来30多家规划队伍、200多名规划专家,完成了包括青川城镇体系规划在内的130多项规划;重灾区绵阳市先后邀请2000多位规划设计高手,对161个乡镇、477个村庄和北川新县城进行全方位规划,并且开展了规划环评。

  还有什邡、汶川、北川……全省所有的灾区恢复重建,无不是规划引路。其规划内容小到农家生活,大到整个城镇,横至产业布局,纵至交通道路,无不细列。

  “所有的规划,都立足于未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二三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让群众安居又乐业。”陈新有一语道出了科学规划的真谛。

  重建的不只是房子和功能,更重要的是未来群众的绿色生活 

  5月5日,在一场绵绵不绝的细雨中,记者驱车来到了汉旺新城。透过车窗,宽阔平直的柏油路一直通向城市之外的远方,整齐划一的低层建筑依傍着长长的绿地,穿城而来的小河汩汩而流。城市的背后,不远处是雨中朦胧的龙门山脉。

  “明天,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现场会要到汉旺来开,我们正忙着最后的扫尾工程。灾民们很快就要搬进新居了。”汉旺镇党委副书记刘长江就站在街边,一边指挥工人一边回答记者提问。

  新城共建设了9000多套房子,65万平方米,可安置灾民2.5万人。3.75平方公里的新城,其中绿地就占了800亩,居民小区绿化率达35%。“这么做就是要让汉旺的居民将来有个散步的地方,能享受新鲜的空气。”刘长江说。

  汉旺镇正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且是绵竹市第一个建设建污水处理厂的乡镇。这个日处理4000吨污水处理厂投资1100万元,将于2010年6月竣工。而这只是一期工程,最终要建成日处理1万吨规模的城镇污水处理厂。

  汉旺镇规划建设办公室主任沈阳德说,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汉旺镇完全是按照“生态城镇”标准在开展重建,全镇确立了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支柱,同时发展工业的产业重建思路,并且专门规划了工业园区。园区主要发展机械加工等一些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企业。

  “我们重建的绝不只是房子,更要建功能;不只是建设施,更要建产业;产业要发展,环境还不能污染。因为,更重要的是将来老百姓的生态环境、绿色生活。”沈阳德说。

  城乡统筹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东方的“阿尔卑斯” 

  汽车在5月的田野中穿行,满目苍绿。重新打造出来的乡间柏油路,站满了密密麻麻的行道树,描着彩色年画的一幢幢乡间别墅,就散落在绿野之中。

  一场细雨之后,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远处,重又披上绿装的龙门山脉起伏不绝。

  “这是哪里?”刚刚从一个短暂的小憩中醒来,记者似犹在梦中。

  “现在是去往九龙镇的路上。”绵竹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谢朝清说,接着,他把手向前一指,“你们看,沿着龙门山脉下来,果园、茶园产业带绵延数十里,还有田野、村庄,农户,有没有觉得像哪里的风景?”

  “像一幅画。”有人抢先回答。

  谢朝清摇摇头,“不,我们的目标是东方的阿尔卑斯!”

  谢朝清说,灾后江苏援建绵竹市时,看到沿山旅游资源丰富,就专门做了一个沿山发展规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打造东方的阿尔卑斯。

  说话间,九龙镇到了。巍峨的高山之下,一条白色水泥路一直通向数里之外的场镇。路的右侧,是一长排新修的灰瓦白墙民居建筑,墙上还画着栩栩如生的年画;左侧,则是一个足有数百亩大的农业产业示范园。

  清泉村5组灾民杨明亮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了新居,一个四方小院,两层楼约80多平方米,自来水、燃气灶、水冲式厕所,设施一应俱全。

  “面积够住吗?”记者问。

  “这只是居住区,一家3口够了。还有个畜禽养殖区在院子后面。实际上我家的宅基地面积有200多平米。”杨明亮自豪地说。

  “人畜分开,这个规划好。”同行的德阳市环保局法宣科长周洪不由赞道,“你们建沼气池了吗?污水往哪儿去?”

  “建了建了,家家户户都有沼气池。”杨明亮说,镇上给补助,每家每户1500元,统一建起了沼气池。生活污水也有排污沟排污管,统一收集到镇上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现在的环境和城里差不多。连垃圾都不能乱丢,还要分类放到垃圾桶。搬进新居,我们好多习惯都还得改,”杨明亮感慨地说,“虽然还是在农村,可新房子、新环境已经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已经是新农村了,农民也要像城里人那样讲究起来。”

  九龙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袁朝银介绍,“5·12”特大地震中,九龙镇98%的房屋坍塌。灾后重建中,农村建有沼气池,镇上严格实行雨污分流,自来水、通信电缆等管线一次性预埋。规划面积仅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才1200人的小镇,就投资86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沿山80多家农家乐的生活污水也都通过地下管网,统一收集到镇污水厂处理。

  “未来几年,我们还要把天然气接进来,让农民都用上清洁能源,彻底结束农村烧柴的历史。”袁朝银说。

  九龙镇地处绵竹市上风上水,在恢复重建中,当地特别注重保护生态,主要规划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有污染的产业一律拒之门外。江苏援建绵竹建设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就选择在九龙,目标就是要建成全国先进的种养殖业示范基地,带动灾民农户通过合作发展种养殖业,重新走上富裕路。

  “因为九龙全镇才4600户、1.1万人,规模不大,所以我们完全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恢复重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借重建之机,打造一个龙门山下的精品小镇。”

  离开九龙时,镇党委副书记张光建的这段话一直声犹在耳。回望九龙,这个名酒“剑南春”的发源地、被誉为绵竹市“后花园”的山区小镇,也许,它将是最先建成的“东方阿尔卑斯”。

  工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淘汰落后提档升级,注重环保改造,经济恢复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

  两年前,“5·12”特大地震重创了四川省两个“十强县”,即绵竹和什邡。重返十强县,成了绵竹和什邡共同的目标。

  今年5月,当记者一进入绵竹,“两年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三年再造一个新绵竹”的巨幅标语标牌,几乎处处可见。铺天盖地的“誓言”背后,是绵竹加快灾后经济发展的勃勃雄心。

  德阳市环保局局长胡坚介绍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是58个受灾市县中GDP总额最高的县市。为了重返县域经济强县,绵竹提出了工业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确立了“一区、两园、一轴”的总体产业布局规划,其中“一区”即为22平方公里的绵竹市经济开发区。环保部门还专门为其开展了规划环评。

  绵竹市经济开发区一期面积共约8.1平方公里,其中有5平方公里为“江苏工业园”,借助江苏对口支援,发展机电制造、轻工纺织、光电能源、新材料制造等产业,建设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产业集群的现代工业园区。双方约定共同投入10亿元打造江苏工业园,承接江苏产业转移。

  目前,江苏已投入7亿多元资金到“江苏工业园”、“无锡工业园”、“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通过组织“百亿百企”产业合作洽谈,111家江苏企业与绵竹签订了1100多亿元的合作协议,目前已有21家企业落户绵竹,总投资额达33亿元。

  “在灾后重建的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坚持‘扶大压小’,加强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对大型企业服务到位,对落后产能坚决淘汰关停。”绵竹市环保局局长樊晓鹏说,作为重要的磷化工基地,绵竹目前正在以龙蟒、清平昊华两家为龙头,整合60多家磷化工企业,争取把上述两家企业打造成全国磷化工行业标准示范者,整体提升绵竹工业竞争力。

  胡坚认为,工业集中、集群发展,以空间布局的大调整带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链条的升级,是一个很好的路径。同时,变对口援建为对口合作,这为灾区恢复发展建立起了一种可持续的机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在另一个极重灾市什邡市,记者也看到了这种“工业进园区、变援建为合作”的工业恢复发展模式。

  据什邡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兴明介绍,重建中,什邡市规划了城南、灵杰两个工业园区。其中,城南园区只上无污染的一类工业项目,且所有企业必须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灵杰园区则主要发展化工、建材、机械制造业,震后沿线所有化工企业都全部搬迁入园。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在工业重建中大力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不予重建。又借重建之机,提高了产业准入门槛,凡涉及产生磷石膏废渣和污染隐患特别大的黄磷、硫酸等项目,即便符合产业政策,我们也一律不批。”杜兴明说。

  什邡市在震后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还想了一些新招数、新办法。如淘汰落后水泥,当地就先引进了全部采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工艺的大型水泥企业利森建材集团,之后就有10多家小水泥自己关闭了,没有了市场,落后企业自己也活不下去。

  这就是工业重建中,德阳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模式: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环境文化、生态文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抚慰受伤心灵,提升“幸福指数”

  汽车沿着成青路疾行,高大翠绿的行道树一排排后退,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川西民居在眼前一闪而逝。唯有白墙上那色彩鲜艳、神态夸张的年画夺人眼目,令人回味悠长。

  年画,不愧为绵竹的文化和“符号”。几天来,在灾区行走,记者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年画的身影。从城镇到乡间,从街道到民房,一幅幅年画是如此鲜活。

  和年画联系最紧密的,是孝德镇。孝德据说是我国24孝之一“安安送米”的发源地,也是绵竹年画“南派”的发源地。

  “你们一定要到孝德去看看。”作为刚刚从孝德镇这个绵竹市最大镇党委书记职位上调任市环保局局长的樊晓鹏,对孝德的重建如数家珍。

  “那是个投资了4.5亿元打造0.8平方公里的新镇,中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的苏州在那里援建,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使孝德的环境文化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得非常好。”樊晓鹏难掩自豪。

  慕名而往,记者来到了孝德镇箭台村,村口一座刻着“绵竹年画村”的古色古香的木质牌坊高高矗立在路边,8幅传统仕女图和8幅新仕女图排列在进村的道路旁,镶着鹅卵石的水泥路一直通向年画广场。错落有致的农家,家家户户都绘着年画,并且构图更加对称、用色更加鲜艳,每一幅年画都传递出灾区重生的喜悦。

  绵竹年画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之美誉,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5·12”特大地震时,绵竹年画村受到重创,年画博物馆成为危房。重建中,孝德镇抓住苏州援建的机会,结合农房重建和新农村建设,重拾画笔,把年画办成了产业。

  孝德镇文化站站长尹天润说,他们借鉴苏州的理念和模式,投资2000多万元,按照4A级景区打造绵竹年画产业发展基地,将绵竹年画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办起了绘制和刺绣培训班、年画传习所、实习基地;与旅游、竹木加工等产业相结合,在产业规模、市场扩展、品牌打造等方面寻求突破,力争实现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双赢。

  “绵竹年画的思想熏陶、文化浸染,对抚慰灾区心灵、提升环境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意义重大。特别是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必将带来灾区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步提高。”德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廖立新高度评价道。

  回望年画村,记者不禁感慨:年画,点缀着灾区的农家小院,也点缀着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环境教育使灾区绿色希望冉冉升起 

  “你们应该到马祖村、国人小学去看看!”到灾区采访的第一天,德阳市环保局长胡坚就提醒记者。

  “一定要看到,灾区重建的绝不只是农房、工厂、道路、设施,还有新的理念、模式、管理,这些对灾区发展的影响将更深远、更持久。”胡坚说。

  5月6日,记者来到了什邡市马祖村。沿着一座清澈的湖泊,汽车驶入了马祖村居民聚居点。阁楼庭院,小桥流水,白的墙、绿的树、红的花,还有绕梁翻飞的雀燕、扑鼻而来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中国禅宗著名大师马祖道一诞生之地,马祖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地政府通过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农禅文化,形成了以城郊乡村旅游、环保观光、静心体验、禅修指引等生态景观,建成了以文化资源为支撑的人文和环境融合的示范村居。全村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形成了以药材、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和文化旅游特色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

  沿着柏油路,记者来到迁入马祖村的灾民永久性聚居点,家家户户绿树红花掩映,门前都摆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垃圾箱,道路上不见一个纸屑垃圾。

  用红色招牌书写的“马祖村环境卫生公约”,对村庄的垃圾如何处理、村容村貌如何保持方面,一共规定了8条。

  “马祖村的环境是真的好。”从成都来到马祖村借居的陈惠说,她到这个优美、洁净的小村已经生活了整整4个月,“这里农民的素质很高,不像是农村,你看村民环境公约,就知道这里的管理真的很规范!”

  马祖村为什么这么漂亮?记者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

  离开马祖村,记者来到了国人小学。国人小学是在原皂角小学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一座新学校。在众多爱心人士的捐助下,震后1年即重新开学。

  下午4点的校园,孩子们还在上课,除了老师授课的声音,偌大的校园、宽阔的操场,显得格外安静。

  在副校长赖世琼的带领下,记者穿过用汉白玉雕刻的“捧着一颗心”的石雕广场,从挂满绿色常青藤的弓形长廊下走过,教学楼下“绿色是生命的色彩,生命因绿色而美丽”的环保宣传专栏立即跃入眼帘。楼道旁,《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难以忽视的真相》等环保图书,放在了学生读书点最显眼的位置。

  教学楼里,学生课桌旁边,都整整齐齐地挂着一个绿色的“环保布袋”,地面上找不到一丝垃圾。

  “我们学校是按照绿色学校的标准恢复重建的。不只是硬件达标,更重要的是在环境教育方面,花了很多功夫。”赖世琼说,国人小学在全市率先提倡每个学生一个环保布袋,学生自己负责收、放垃圾。效果很好,既减少了白色污染,又培养了孩子们自己负责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德育处主任黎思军说,因为环境教育走在了全市前列,今年4月,国人小学还得到了德阳市人民政府的表彰。

  离开国人小学的时候,正赶上孩子们放学。楼道处,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正在排队,原来她们是在等候清理环保袋中的垃圾。“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感越来越强了,爱护环境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六年级3班的邓美琳对记者说。

  一个12岁的灾区女孩,国人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她说出了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乍听像一句口号,可却是如此质朴、有力。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绿色的寄托。在灾区,记者看到了一个绿色的未来。